2021年10月31日星期日

今天在 FB 看到这个 - 我的“神童”学生许文耀 Nathanael Koh 10 岁左右时的作品 - 《马戏团组曲》The Circus suite 视频。

这原本是 2020 年 “传承” IMPRINT - 潘耀田师生网上音乐会里头的一首双簧管 oboe 与钢琴二重奏,如今双簧管部分移植给高音萨克管 soprano saxophone,并由留学芬兰的本地出色萨克管演奏家 Samuel Phua 演奏,也另有一番风味。

这首充满纯真童稚风格清新的小组曲共包含了6个乐章 :前奏,猫,小丑,高空秋千,大象以及尾声 Prologue, Cats, Clowns, Trapeze, Elephants, and Finale。




FB原文

The Circus Suite came about after I developed a short, fun piece of music for clowns (composed for oboe and piano). Subsequently, I decided to extend the piece, in 2019, to include various acts to encompass more circus acts, to form a short story.
The oboe in this piece plays a duet with the pianist to create a grand prologue and five different miniature movements. The order of the movements are Prologue, Cats, Clowns, Trapeze, Elephants, and Finale. Each movement has its own unique style to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acts.
The oboe version was premiered by Joost. C Flach in 2020 and was subsequently revised for soprano saxophone and piano for Samuel Phua in 2021.
- Nathanael Koh

有关视频: https://www.facebook.com/samuelppm/videos/425686792328327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30日星期六

或许有人天生喜欢画画弹琴,但又有多少人天生喜欢做家务?


做家务




       和我们一同生活了20多年的印尼佣人 Sartem 永别离去不觉已有六年,不想再伤心一次,也不想再从头开始适应家里有外人,于是就不再请佣人。

       没有帮佣,太太每天还要上班,因此所有的家务包括洗烫清洁卫生甚至近日刷墙油漆等等等等都要自己动手。有一次有个来家里上课的中国学生的家长注意到了佣人的“缺席”,便关心:现在谁来帮你做家务?我“坦言”(华文报记者的常用词)都是自己做,她脸上仿佛闪过一丝不豫之色,似乎觉得这不是我(这样的人)该做的事?

       不知道现在的人怎样想,也许生活环境并不充裕,以前的人尤其是受中文教育的人往往不以劳作为耻,还视为是一种美德,在小学课本里也常常灌输劳作的正面观念意识。记得当年电视台有个儿童剧情节(后来的儿童剧社演员?):有个“读书人”正在摇头晃脑诵读圣贤书投入忘我之际,突然斜地里有只手递给他一把扫把,“读书人”马上一脸不屑忿忿不平的抗议:竟然叫我扫地?!........... 明显这是在嘲笑那些食古不化一心“唯有读书高”看不起劳动的读书人,当时觉得很诙谐有趣也很有共鸣,因此印象深刻,而那时孩子帮忙做家务也是当年华文教育源流者或许多家庭里比较普遍认同的价值观。

       曾几何时,自己动手做家务成了一种不体面的事?

       当然,若说真的很喜欢做家务,其实也不完全是(除非是“中华儿女多奇志”的一种?哈哈哈哈!),虽然做家务和体育一样是会流汗以及“促进血液循环”的“健康活动”,但其被动以及“高雅”的程度和多姿多彩的体育项目还是有所不同?只是无论如何,愿意自己动手做家务除了代表一个人的卫生意识以外,尽可能把家里弄得清洁整齐,莫非也是对家庭的责任之一?由此引申,也将会是一种爱护家园甚至国家的潜意识态度表现?

31.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29日星期五

意粉素餐



       今天岳母和孩子的午餐各有着落,自己就草草解决。不想吃快熟面,也不想长途跋涉去小贩中心打包,就弄了这个。

       把面条煮熟再入上适量的牛油已是香气扑鼻,酱料在原有的茄酱基础上加入乳酪蒜头以及大量的洋葱,上桌时佐以淋上芝麻酱的莴苣番茄沙拉,外加一杯白酒,还挺满意 …...

30.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昨日看报,突然想起8年前的文字,今天的情况仿佛更糟更乱?低级趣味下流文化语言暴力等等等等都为官方所认可并推广?!



艺术必须如此?

       前在联合早报《想法》版看到了梁海彬的文章“艺术的审查”有些感想。

       常觉得,时下的许多艺术潮流动向,为了“求真”?对于一些敏感,粗俗甚至突兀的题材和语言(限制级,“阴道”,粗话等等等等),似乎特别感兴趣以外,有机会时还无所不用其极,并乐此不疲,只是“发泄”过后又会否留下不良的后遗症?此时此地,搞艺术必须如此或只能如此吗?也许保守,但我相信艺术所要和所能表达的远不止这些。

       或许有些搞艺术的人觉得艺术负有对社会的责任,我对这种说法有一定保留,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也并没有绝对。艺术或许在某些时候能够提高士气,激起(爱国)情绪,安慰以及感动人们,甚至有助于教育和心理医疗可能性。但严格来说,艺术并没有改造或改变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一个国民关心国家社会时事课题,要表达意见,最直接和有效率的除了应用人们共通的语言以外,就是实际的行动。

       如果艺术真要讲求社会责任,或许首先不应该有“反社会”的行为(例如涂鸦,破坏),也不要以哗众取宠和令人不安的表达方式来沟通和传达信息。虽然艺术里有美有丑,(除了真和善)最终追求的还是美,丑往往只是用来对比和凸显美。就如同古典悲剧的最终目的不是教人悲伤,而是净化人的感情,同时让人品味苦中之美。如果艺术里丑多而美少,或试图以丑陋粗俗刺耳碍眼甚至(语言)暴力去“招徕”,最终给人的观感也只是“丑恶”,那就好像如今的许多所谓“音乐”“艺术”或许应该改个名堂了

       至于自由的问题,心灵自由还是最重要的,无论倾向保守或标榜创新,如果能做到不随波逐流,不怕被人说是“为艺术而艺术”(如果能称得上是艺术),能坚持做到“风不息而树恒静”,也是一种境界。最终能否或会不会“引发思考和质问”,不应该是作者的第一考虑,也不一定重要(有些经典之作在作者有生之年,根本未曾引起注意)。

       归根结底,艺术创作首先要注意和讲究的还是质量(包括技巧和内涵)的问题,没有质量或质量不高,就算能“引发思考和质问”,反客为主之余,又能有多少意义?

       毕竟,艺术本质上还是很个人的事。在艺术里,“横眉冷对千夫指”和“为人民服务”相比,何者又更诚恳呢?最终,自己的“艺术”(或者所作所为)还是要靠自己来审查和判断,别人审查的只是他们自已的标准,有时还不一定和艺术直接有关。

2.4.2013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27日星期三

还有是非黑白吗?!




       今天在报上看到有关“作家节”争议的报导文字与读者回响,也看到一些外行看热闹以及有话语权的文化个体小心翼翼避重就轻的回应,不禁有点悲哀。

       有些事,例如艺术的本质,原本是很单纯的,但往往被人有意无意或为了某种利害关系而复杂化了?如果文学属于艺术的一种,其精神就是追求真善美,也就是人性里的真诚善良与优美。往往,一件艺术品的题材并不重要,题材只是有如文章的题目或创作的出发点,最关键重要的还是其质量的好坏,因此,无论一件艺术品的题目或出发点如何富丽堂皇,但缺乏质量或质量很差都是枉然。诚然,一件有深度的艺术品也可能雅俗共赏,但有所谓物以类集,那个“俗”肯定不是“恶俗”或“伤风败俗”。

       今时今日,低级趣味粗暴丑陋文化无处不在也无可阻挡,还需要有关方面劳民伤财刻意去张扬或提醒人们这种腐臭疮疤式的“文化”?若真的认为其中有“写真”的意义,也可以通过纪录片的形式保留以达到遗臭万年的目的?令人不解的是,如果有关方面不是有意哗众取宠以达到其宣传目的?这种“文化”有必要在一个国际性以及有艺术意义内涵的“作家节”上加以“表扬”?这也是我们国家文化政策以及国民教育取向之一?!

28.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26日星期二

作家节的荣幸?!



       日前在新明日报看到“作家节”邀请本地一位常以粗言秽语在网络上“问候”他人的歌台艺人当主讲嘉宾的报导,有关方面还说:“他愿意接受我们的邀请是我们作家节的荣幸”!就不知道和“作家节”有关连的作家们是否都能认同以及愿意分享这份“荣幸”?

       同一个报导里也看到了新马娱乐文史研究者苏章凯先生的说话,我所知道的苏章凯是位很认真探索保留新马娱乐界陈年事迹的有心人,他认同并接受有关当局的安排也许是只基于一种“求真”的研究精神?至于他所说的:.... 海纳百川,文化本无高低之分,只要是广为推介就是好事。如果记者报道准确,则未免有点含糊其辞?个人以为来到文化,除去感情因素,在内涵素质上还是有高低良莠之分的,不然就没有所谓的次文化了?而所谓的5000年古国文明也不值一提?无论如何,就算海纳百川,海里的鱼也难免有贵贱之分?诚然,再贱的鱼也是鱼,有人卖也有人买?再坏的人也还是人,文化也一样?不幸的是:世上也有些禽兽不如的人 - 那种“不是人”的人!在芸芸不同文化里莫非也有类似的例子?老实说,如果有所选择,你会选吃贱鱼?你会和那些“不是人”的人结交?

       优秀的文化里一般显现的都是人性的优美,低级粗俗的文化里往往缺乏诚信礼义廉耻的观念,一个国家社会如果上上下下都推崇吹捧次等下等低级文化,无论科技建设如何先进,在精神上永远都只是一片蛮荒之地?!也永远称不上是个第一世界国家?

       刚收到一个有危机感的朋友传来清代名臣曾国藩的警世慧语,就借花献佛与各位朋友分享。

26.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25日星期一

陨落的李云迪?!



    从许多方面来看,李云迪之所以落到今日的田地也不无咎由自取或自作孽?但公平来说当年历尽艰辛赢得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时的他也算曾经为国增光?如果有关注日前网上的萧邦钢琴比赛过程,你也许才会明白其中第一名获奖者过关斩将最终获奖的艰难,在世界高手云集水平贴近的激烈竞赛当中能脱颖而出进入决赛已经是非常高的水平,想要拿到第一名简直就像是杜甫所说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原籍四川的“蜀人”李云迪成功登顶了!当年更是中国人的骄傲,得奖后的李云迪,初期在事业上也确曾有不俗的表现,直到他“误入歧途”荒废之前所学以至万劫不复?

      李云迪事件除了令人唏嘘,也令人深感网络的可怕,也许,网络世界就和现实世界一样险恶或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李云迪一出事,马上就受到几乎是一面倒排山倒海般毁灭性的舆论攻击,看来,这些自以为持有道德制高点的网民和他仿佛有不共戴天之仇似的? 在他们的心目中,李云迪之前的种种奋斗和努力甚至为国家所带来的荣誉仿佛都因此而一笔勾销烟消云散了?!或许,李云迪没有傅聪那种作为一个音乐家的艺术情操以及个人行为操守?后期的专业态度也令人怀疑,但作为一个钢琴家,他的专业成就也绝非一般,别的不说,什么时候还会有另一个中国人能像他一样再次扬威萧邦钢琴比赛? 只可惜“一失足成千古恨”!只是,今天的世界和网络,除去人性的丑陋丑恶,究竟还剩下多少公平与正义?!

26.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没指望?!



       今天在网上看到有关“作家节”邀请本地一位以语言粗俗见称的歌台艺人当主讲嘉宾的议论,原本应该“惊奇”的,但在看到之前官方也启用该艺人做某种政策代言宣传,也就不那么“震惊”了,反正如今上上下下在许多事情上,除了普遍表现得文化品位水平低下,官僚们还常常把一己的低俗恶劣品味加诸于没有选择以及话语权的普罗大众身上,以为每个人的品位品味都和他们一样?并且还时常是外行管内行?!然而最可悲的还是那些恬不知耻的所谓“文化人”,看到这种惨景惨况,除了像个局外人般“观棋不语”明哲保身,有时甚至还为其涂脂抹粉歌功颂德!

       年近古稀,经历过也看到过许许多多莫名其妙匪夷所思是非黑白颠倒的古怪现状,早已见怪不怪,只是如果低级恶俗文化也受到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推崇追捧,人们已经严重缺乏道德观念并不知羞耻为何物,那有一天当“卖X哥”从总统手中接过国家文化奖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like this also can 的事在此地已是常态!但新加坡文化怎么沦落至此???!!!

25.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23日星期六

萧邦 傅聪 李云迪



       近日李云迪事件在各路媒体上闹得沸沸扬扬不可开交,不由想起萧邦以及过世不久的傅聪。

       想起萧邦便联想起他作为一个音乐艺术家的种种爱国情操以及音乐文化品位。傅聪当年作为第一个中国人获得了华沙萧邦国际比赛第三名之后,就一生兢兢业业为恪守一个音乐家的初心为艺术鞠躬尽瘁。如今看看顶着得来不易2000年萧邦国际比赛第一名光环下的李云迪这些年来的种种个人行为和专业表现以及最终的“下场”,令人无限唏嘘惋惜。

       但最最令人悲哀的还是从这件事里所显现当今世界道德沦丧低下的程度,在有关网上评论里,就看到许许多多对所谓个人行为“自由”愚蠢无知的“看法”,这些人在振振有词的对损人利己或不利己的“自由行为”颠倒是非黑白辩解之余,也充分显露出他们的极度丑陋嘴脸!问题是,附和赞同的人却还不少,看来我们的世界真的病得不轻?!

       无意落井下石,只是在今天这个日趋肤浅愚昧的乱世,还有多少人能分辨第一名和第三名的艺术价值及其精神实质?!

23.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17日星期日

本地华乐的耻辱?!



       本地华乐的耻辱?!听起来似乎有点夸张或危言耸听?但如果一家医院的运作或一个政府部门政策由一些外行人来指指点点,会不会是一件非常荒谬危险的事?同样的,除非不重视或不尊重艺术或艺术家,一个专业华乐团的营业方针方式完全由一群外行掌控,乐团里头的艺术家除了无奈只能当一天的和尚敲一天的钟以及“强颜欢笑苟且偷生”以外还能如何?还剩下多少作为一个艺术家的自尊或对事业前景艺术方向的有所期望?

       近日听闻我们唯一的国家级华乐团的某些运作方式以及演出曲目决策居然是由一两个外行西乐“顾问”来“指令”实行,这除了是对一个专业华乐团的极为不尊重,是否也是一种行政昏庸腐败的现象?试想想,新加坡交响乐团可能会请一位华乐专家去指点他们的业务吗?!(哪怕是像阎惠昌先生这样的世界级音乐家兼新加坡国家文化奖得主)这到底是什么愚蠢逻辑?!是该国家级华乐团低人一等还是华乐低人一等?!要由“西乐专家”来指点方向?!

       作为这个世界级乐团发展历史过程里曾经的“一个中坚分子”为此不禁深深感到悲哀?加上近日碰到一些官方部门对艺术个人或团体演出经费支持的判断能力与态度,心情更是无比沉重,这就是以往事事讲求务实的新加坡?!别忘了,其中也有纳税人的血汗钱以及许多华乐人的努力和奋斗!

       多年前曾经担任国家文化发展部MCD 和后来的国家艺术理事会 NAC 的 arts resource panel 艺术咨询委员会成员,1996 年获得国家文化奖之后受邀成为国家艺术理事会艺术顾问NAC arts adviser,后来因为对其中某些“运作”的不满一气之下辞去以上“义务”。近年来陆续碰到越来越多乱七八糟有违常理的事,又仿佛有点后悔当年的一时冲动,如果我还“身在其位”,是否能对一些事起着一点正面作用?哪怕只是一丁点!

       作为一个关心此地文化艺术生态同时也比其他人多点艺术方面话语权(?)的国家文化奖得奖人,是否是时候以及有责任和有关部长进言讨论?

       咦,我们不是有个“华乐总会”?他们不知道或不觉得这种“外行管内行”没有什么不对?他们真的能代表此地华乐界或为其不平则鸣???!!!

17.10.2021

照片:1990前后,指挥新加坡华乐团前身的新加坡人民协会华乐团。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15日星期五

承包商

         装修房子,生活里不得不面对而又往往令人心烦的事莫过于家居器物维修的事,其实最怕的不是水管水喉漏水或电灯电器用品的损坏故障,而是想到要面对不同的承包商或修理员的无奈?!也许,他们也有他们自己所要面对的无奈?!只是里头是否有“因果问题”就不得而知了?

       也许生意太好?也许事不关己总归是别人的事?除非生意清淡,他们通常不可能会对你的紧急不便感同身受,无论工程大小或只是举手之劳,一般总要拖延几天,同时,这些人往往都不守时,不把别人的时间当时间,答应过的事也经常失信,因此,慎重起见必须一再强调提醒,以免再度浪费时间 ......... 总之就是不专业?!

       也许不是所有的承包商 contractor都如此,但在个人的经验里,如果说十之八九应不以为过?因此,也只能有心理准备凡事退而求其次,如果居然幸运碰到一个言出必行的或施工完毕没有后患就真是一种福气!

       应该还有许多具有良好服务精神的承包商和修理员吧?!只是命中注定倒霉或无缘,就好像等巴士德士的情况,每次等车总是十之八九等不到我要的?!

20.8.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14日星期四

渡过卢比孔河?



         前天13.10.2021在早报言论版看到一篇名为“渡过卢比孔河”的时事议论文字,其中仿佛有些矛盾以及令人不解之处?

       首先,以凯撒过卢比孔河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来类比此时此刻的“与冠病共存”就有点教人哭笑不得?作者自己也说了:“凯撒或项羽的实际渡河与新加坡(与冠病共存?)形象比喻的渡河,性质完全不同 …... ”?!既然如此,为何还要举这样的例子?

       必须弄清楚一点,项羽的“破釜沉舟”是在显示渡河之后准备“背水一战”的决心,而非为了要渡河,属于一种“主动性的被动”?(网上有关“破釜沉舟”的解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把渡河的船(古代称舟)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古代称釜)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这就叫破釜沉舟。项羽用这办法来表示他有进无退、一定要夺取胜利的决心。楚军士兵见主帅的决心这么大,就谁也不打算再活着回去。)凯撒则是一心不顾一切,无视“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要去“征服世界”?共同点是:他们都有一个战与不战的选择?与如今毫无选择“与冠病共存”的无可奈何或官方所谓的“必经之路”又如何能相提并论?

       突然想起今日和冠病疫情有关的一句“官话”- 摸着石头过河。这原是1980年代初期中国改革开放拼经济场景下的一句流行语,事关国家发展人民温饱,与人命生死并无直接关系?这句话用在“与冠病共存”上,会否令人感觉有点儿戏与不负责任?

       从上而下,冰山一角?此地华文水平的衰败以及人们对历史文化的认知一叶知秋?!

15.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12日星期二

诗人林方




         圈子不同加上孤陋寡闻,对林方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印象,今天在报上看到诗人离世的报导专文,同时也看到了他的部分作品,甚有共鸣,对其逝去也深感惋惜。

       以往也曾为一些本地诗作谱过好些曲子,前一阵子因为有所共鸣,更是一口气以诗人林子的诗词谱写了16首独唱曲以及混声大合唱。仔细想想,其实这几十年来,也写过一定数量和诗词有关的大小音乐作品,但其中真正有共鸣感的也只有在本地多元艺术家陈瑞献以及诗人林子(也许还有没有合作过的老乡诗人余宁)的作品,今天又偶遇一位(同时也错过了一位?!)?!

       个人从事的不是文学,所言只是一个有华校文化背景的人种对华文的一种直觉,有迹可循的是,能引起共鸣的诗词句子往往都是通过作者深邃敏锐的生活感触深入浅出的一种思想升华,既诚恳又真挚,亦如林方诗句里的“单刀直入”,并非那些云里来雾里去无病呻吟刻意堆砌的文字所能相比。

       谨祝愿诗人林方先生一路走好 …........

13.10.2021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十月的歌

街头月


    《街头月》为中国上海1940年代歌曲,由吴村作词,张昊作曲,周璇原唱。词曲皆哀怨凄凉,但旋律还是极为婉转优美,令人难忘复低回不已。


街头月,月如霜,冷冷的照在屋檐上。

母女沦落走街坊,饥寒交迫只得把歌唱。

唱呀唱,唱呀唱,唱不尽悲欢离合空惆怅。

唱不尽,白山黑水徒心伤。


街头月,月如钩,弯弯的挂在柳梢头。

母女相依沿街走,低弹缓唱唱到泪双流。

流呀流,流呀流,流到了心摧肠断无忧愁。

流到了天昏地暗有时休。


     从歌词可以看见一幕凄惨的画面,令人联想起《松花江上》这首歌里描写的:难民流离失所,有家归不得的惨像。本来应是诗情画意的夜色 -“街头月,月如钩,弯弯的挂在柳梢头”却更增凄凉!

       初听这首歌时家在“蓝玻璃”- Strathmore Avenue 组屋老区,现已被夷为平地,再建高楼,早已人物全非!当年,这一带夜里很安静,那晚清风徐来,一轮明月高照,不知从谁家的收音机传来这一阵阵的歌声。当时年幼,连“少年不识愁滋味”阶段都还未及,只觉得好听。

       后来渐渐“识得愁滋味”,却常常联想起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还是少年时光好,无论生活如何困难,还是能倒头就睡,无忧无虑,天真无邪!

23.6.2015

《街头月》周璇原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ShR55PQnUc

《街头月》 编曲:潘耀田 演奏:新加坡少儿爱乐交响乐团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DfKe917_UY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10日星期日

萧邦国际钢琴比赛



        
近日偶然在网上看到了2021年度第18届萧邦国际钢琴比赛的一些赛事。不禁回想起“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青少年时代,在最喜爱的西洋古典音乐里,萧邦多愁善感的音乐占据了很大的一个比例,1950年代中国钢琴家傅聪作为在萧邦国际钢琴比赛作为第一个华人获奖者,更是鼓舞了海内外华人对其得来不易的成就的认同以及对未来同类比赛炎黄子孙得奖的期望。

       在那年代,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参的中国人除了傅聪以外几乎一个都没有,基本都是欧美人士,因此傅聪的获奖更显难得。反观今天,局面已经大不相同,此次比赛一眼望过去,参赛的人仿佛以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台湾甚至香港人在内的亚洲人居多,欧美加拿大人士(不包括亚裔)反而成为了“弱势”一方。除此以外,近年来的萧邦国际钢琴比赛已和昔日的阳盛阴衰大不相同,但得奖的仿佛还是以男性居多?

       仔细想想,此类器乐比赛,除了同组别男女混战,其实和体育挑战人类能力极限的竞技性质也有一定的相近,里头除了天赋或长年苦练得来有如杂技魔术般的神奇技巧,也包含了参赛者能长时间维持精神专注的体力条件和临危不乱的坚强心理素质以及超强的记忆能力 .......... 和体育竞技不同的是,音乐比赛还特别注重讲究参赛者的“音乐感”,因为技术修养可能通过长时间坚持苦练熏陶获得,但绝佳以及与众不同的“音乐感”除了来自先天性的因素以外,往往是后天努力所无法达到的?

       以前没有机会仔细看比较完整的比赛过程,如今拜科技发达可以紧跟赛情,因此更能体会其中参赛者的艰难,其中除了高手如林,水平表现在伯仲之间以及个别音乐诠释角度不说,谁又能保证评判的“客观公正”?在视频里就看到有人留言骂上一届的评判之一著名老牌法国钢琴家 Philippe Entremont 的明显偏见与不公?只给是届冠军韩国的赵成珍 Seong - Jin Cho 最低的1分!另外,对参赛者而言,现场演奏的表现以及状态也不排除种种和运气有关的“变数”?!上天并不是时时都公平的?

       年轻时很羡慕这些参赛者,如今似乎更为他们的前途担忧?按之前的许多情况,除了得奖不一定保证“前途无量”,每年那么多的比赛里人才辈出也代表了其中竞争的惨烈!诚然,参赛除了能获得一种难得的锻炼机会和人生经历,也是一种努力向上的推动力,但与此同时也必须要有能接受失败(或感觉不公)的心态,这对于一般心灵比较敏感的年轻音乐家而言往往是很不容易的,除非其对音乐的信仰信念始终不为外在逆境所转移改变。

11.10.2021

老照片:年轻时的我与钢琴。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8日星期五

生日  感言





       今天一大早看到 FB 孩子的生日“提示”,就 post 了上去表示祝贺。谁知却“误导”许多朋友,无论如何还是感谢朋友们的盛情。

       因此,必须先声明,今天文章的题目 - “生日 感言”,生日是孩子的,感言是我的。

       孩子生日我写感言,除了感叹时间的流逝,由此也联想起20年前的此时此刻,那时他还未读幼儿园,我却正为 2002 新加坡艺术节演出项目 - 有关万世师表孔子生平的大合唱《化雨》日夜赶工,他则常在书房外我目光所及之处看电视卡通。

       其实,我的“感言”更多和大合唱《化雨》有关,看看今日的疫情以及上下中外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罔顾人命的种种恶劣世情,大合唱《化雨》里的一段唱词令我更有感触:

天下滔滔,净土难找;什么时候,百姓才免受煎熬?这世上,哪里去觅大道!

8.10.2021

附旧文:

往事只能回味之:

《化雨》风波(五)

       虽然遇到种种人事上的问题,大合唱《化雨》最终还是顺利成功演出,也获得了许多正面的评价,这里必须衷心感谢夏飞云教授以及其领导下全体演出音乐家以及工作人员的努力付出!

       其后,大合唱《化雨》的现场录音和VHS录影也相继出版。

       想起了《化雨》第九乐章开场的女声合唱:岁月悠悠,就像泗水奔流。时光轮转,是那样无止无休 ….............. 如今回顾,在那段日夜赶谱深居简出的日子里,在种种烦恼和“噪音”之中为我带来不少精神慰藉的仿佛是当时还未上学的小儿子。小家伙其实也没做什么,当然更不可能会懂得我的心情,但他经常在我的视线范围以内 - 那时家里有个印尼佣人照顾他,佣人忙家务时,不想他无所事事乱跑乱跳搞破坏,就让他在客厅里坐在他专用的小木凳上看电视卡通,我在书房里埋头苦干的同时也偶尔透过玻璃门瞄瞄在客厅里小家伙的动静。由于客厅外面阳光普照,客厅里就显得有点阴暗,小家伙的身影就像是个剪影,每次抬头看到这小东西的大头剪影,心里总有种说不出的温馨之感 ….......... 总归是令人难忘的岁月!

16.12.2018

聆听有关合唱《天下滔滔》请点击链接: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5ehchaurnqoc

聆听大合唱《化雨》第二乐章《童年时代》童声合唱请点击链接: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qvbvw70msh3a

老照片:2010 台湾之旅。

图片 1 - 2:大合唱《化雨》CD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4日星期一

 23 年前写的“爱国歌曲”

Who Are You My Country



       近日因为疫情几乎天天宅在家里,突然想起这首由新加坡教育部委约为1998年校园国庆庆祝而作的歌曲。

       对这首旧作有种特殊的感情,因为这是当年的老上司 – 已故人民协会理事长李宗严先生特别联系并邀请我写的,因此每次重温都会想起他。也希望此时此刻这首歌曲能稍微缓解各位朋友焦虑不安的心情。

       歌词出自新加坡文化奖得主李子平 Lee Tzu Pheng女士之手,感情含蓄朴素真挚,不同于一般?歌词大意如下:

我的家国包含了些什么?不只是欢庆与泪水,也不只是那漫长年月里的种种回忆。

感受你那饱受季节变换风雨烈日的心,你脸上的岁月留痕也告诉我此中事迹也有我的一部分。

你是我的同胞,大家一起用生命维护的家园,让我们对这片国土的热爱转化为一份给世界的献礼。

我们曾经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当一个新的篇章开始,我们应该记取的是,你我本为一体。

从你哪里我们看到自我要求以及感受你赋予我们的力量,自由与和平的成果也属于你和我。

4.10.2021

聆听Who Are You My Country 请点击链接:

https://soundcloud.com/user-21736741/who-are-you-my-country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1年10月3日星期日

魏砚铭先生



       对魏砚铭先生最初的印象是1990年前后担任新加坡青年节华乐队比赛评委的时候,还记得当年德明中学华乐团在他领导下的表现马上就令人眼前一亮(当时又想,如果他的幕后老板亲自出马能如此吗?),在后来的历届青年节赛事里,魏砚铭所领导的学校几乎都毫无一例外的名列前茅,条件优裕的名校自然不在话下,但就连一些名不见经传的邻里学校乐队在他精心调教之下也成绩不俗,这除了证明了魏砚铭的音乐修为,也证明了其训练乐队的高超能力,同时,也令我想起同样成绩斐然的谭泽江以及后来的黄歆峰等出色的本土华乐指挥。

       魏砚铭本身是一位中国副教授级扬琴演奏/教育家,但除了演奏教学以外,还能提笔创作!努力精神令人佩服,当年我在南洋美专音乐系主任任内有幸得到他以及中国二胡名家王方亮先生二位欣然应允任教,除了是本人的荣幸,也是南洋美专音乐系学生以及校外学员的莫大福气。

       和魏砚铭先生交往多年,除了见证了他对新加坡华乐发展的可观贡献,也深刻感受到一个中国北方人的那种念旧与古道热肠 ….....

4.10.2021

照片:魏府丰盛晚餐,右起,魏砚铭,魏太太,太太和我。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