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9日星期五

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昨天在报上看到有关总统奖学金的报导。大标题是:“新加坡艺术学院学生获总统奖学金”。

       根据这位新加坡艺术学校SOTA “创校以来首位”获得总统奖学金学生的获奖致辞:(报载)自己怀着成为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的梦想进入SOTA ,历经6年的努力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归属不是舞台,“生活不能尽如人意”。(年纪轻轻就讲这样的话?!)

       这名来自乐赛学校高才班的“高材生”在入学SOTA 之后“却逐渐认识到舞蹈不仅仅是舞台表演,也涵盖舞蹈理论,历史,以及编舞方面”,“随着舞蹈家的梦想渐渐褪色,新的梦想取而代之 …....... ”。她说:“我不认为我会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者,但我可以在幕后做出更多的贡献”。再次证明SOTA是“杀梦者”?(见附文)

       而她的新梦想是什么?就是:“选择成为公务员”?!(就有如“新謡”的最终理想就是成为能成功卖钱的流行歌曲而已?!)

       个人不知道这是记者对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讲话的理解还是“诠释”,如果报导准确,或者,这也代表了当今新加坡年轻人的务实心态?人各有志,也许她的决定也没有错,只是如果当初的梦想还没经过真正的“生活”考验就放弃了?!以后做事又能坚持到底吗?

       诚然,无论要成为或下决心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都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新加坡这么一个功利挂帅兼传统文化底蕴薄弱的地方,其中有种种不为人知的心灵挣扎以及肉体上的磨难,只有当事者明白。只是,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也显然“太理智”了一点,仿佛不具备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的不计代价不折不挠勇往直前追求艺术理想的心理素质条件?

       (通过报导的感觉)就和我们的许多“精英”一样?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给人的印象是“很会读书”,肯定也很聪明以及识时务?这无疑是获得总统奖学金的重要关键条件之一?问题是:以SOTA“创校以来首位”获得总统奖学金学生为题重点报导,而实际上这位SOTA学生的获奖却是建立在“放弃当初艺术梦想”的基础上?这究竟又是在表扬SOTA 还是讽刺SOTA?!

       这种事到底是悲是喜?该悲该喜?新加坡有许多事就是如此吊诡?!

18.8.2017


为了扑灭对艺术的热情?!

       日前在一个亲戚的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后辈。这个后辈很小就显示出在视觉艺术上的天分。后来也顺理成章的考进 新加坡艺术学校 了SOTA

       近日常听到一些来自不同渠道关于SOTA负面传闻。如:由于校方管理不当而使到许多老师集体离职?学生对此也颇有怨言。也有新闻报导说SOTA的毕业生毕业后有意继续往艺术方面发展者只约有20%

       由于好奇,就问这个后辈对这些事的看法。她表示情况是有点令人无所适从,她还有一年便毕业了,问及对毕业后的升学动向,她很肯定说如果考上了大学,她将不会选读和艺术有直接关系的科目!

       这令我很感意外,因为:从谈吐中可以感觉她对艺术思维的成熟,仿佛已经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而当年选读SOTA也是一腔热情充满理想,为何几年后,还是年纪轻轻的,却给人一种意志消沉的感觉!

       SOTA也算是在名校之列了,校舍堂皇设备先进,学费自然也比一般普通学校都要贵出很多。建校原意应是要鼓励以及发扬艺术,也是发展“优雅社会”的方式之一?兴建一所艺术学校,原无可厚非,在这方面,政府也肯定投入了无数金钱,只是如今从一个“务实”的现实角度来看,真值得吗?

       导致今天出现的情况,个人怀疑是有关方面对艺术苗子培训思维方面出了问题?SOTA虽然说是一所侧重艺术的学校,但在其他课业方面的要求压力和一般名校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这样的安排不是让这些“准未来艺术家”百上加斤疲于奔命?!这是一种“内行教育”应该出现的情况吗?SOTA应该不是为了扑灭年轻人对艺术的热情而设的吧?

       也许不能相提并论,但记得曾经有个城府很深兼聪明绝顶的熟人,为了扑灭女儿对舞蹈的热情,特意把她带到中国北京,让她见识了作为一个专业舞蹈员过程必须经过的种种魔鬼地狱般的“惨景”,此举果然见效,最终把女儿吓成了一个律师!

       新加坡的许多建设观念都以“务实”为基础,这原非坏事,只是来到艺术,有些“原则”并不能硬套。因为艺术文学往往都是些“无用之用”的东西(有时还难免对“政治”有害?),假如处处以“务实”为前提,那就干脆不要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去“搞”艺术,如果真有诚意,就应该确保在这个环节里不能有外行主导内行的情况,当然,这样讲不外乎天真,有关方面何曾为判断失误或无知无能而认错?

       绝非本地缺乏人才,或许是个人悲观吧,只是在有关圈子活动多年,总感觉以一路以来的教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绝少有能力以及真正有理想抱负的本土艺术家,能在此地环境氛围当中奋斗而取得所谓“世界级”成就的。

       如果无知的“务实”观念无法改变,就无谓为了某种虚假的门面而浪费纳税人的钱,反正都这么多年了,没有艺术也不会死人,有了“艺术”社会也不见得就比以往优雅?!就老老实实的把钱用在各种社会福利上(可能的话,少纳点税?!),也好过把它轻轻的打水漂入一种无知愚昧的“艺术潮流”里?!

5.6.2017/30.3.2024



2024年3月28日星期四

对信仰的困惑



       信仰有宗教上的也有政治上的,其中包含了对人生道路方向的期许和愿景。

       不想谈政治,因为政治里或许有直接或间接造福人群的成分但往往更充满了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以致生灵涂炭的祸事。

       来到宗教,无论宗派,笼统简单来说其本质以及功能除了能抚慰人们的心灵,基本上应该也都是劝人向善的。只是放眼当今黑白不分自私愚昧价值混乱的世界,对各种宗教的期望也时常令人感觉困惑,尤其当宗教和政治以及金钱利益纠缠不清的时候。

       也许和教育背景以及自幼以来的生活环境有关,有时对人生感到困惑不知何去何从时,总先会想起佛教,主要是被其中无差别的“普渡众生”一说所感动,这是何等的胸怀气度!此外,和信佛有关的语言一般也很接地气?通俗一点的有口头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再市井一点的就是:“人只要心好不必时常烧香拜佛”等等 …..... 事实上信佛学禅和身份学识并无瓜葛?就如不怎么识字地位低下在寺庙里专司各种杂活的六祖慧能最终能成为一代宗师也不是因为他的佛学理论如何深厚,关键只是他具备了常人所不及的悟性灵气?提起慧能不禁又想起其中禅门不择手段争权夺利的种种凶险,令人百思不得其解之余,又想,人性如此,有没有信仰又有何分别?!

       一向一厢情愿的以为,信佛的人或出家人都应该是慈悲为怀,从行动以至心理上都是不能伤害他人的,更遑论损人利己?!因此一直以来对高僧弘一法师对待千里迢迢远渡重洋来苦苦求见的妻子狠心拒之门外一事也无从理解?在决心“放下”之前为何不能先妥善解决世俗之事,起码这也是一种对人的善良吧?

       无论如何,虽然对宗教信仰形式存有疑问,但还是相信冥冥之中有种主宰力量,也选择相信因果报应。

外一章:

       提起弘一法师就会想起那首他作词脍炙人口的歌曲“送别”。也许是种职业病?虽然歌词和旋律都各有千秋,但总感觉多少有点突兀?因此常嘀咕:一阙充满浓浓中华古风的歌词怎么就配上了一段风马牛不相及的浪漫格调西洋旋律?!俱往矣,放眼四周渐渐“流行”的异族通婚景象,就当作是法师的音乐预言吧。

28.3.2024

图片:弘一法师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3月21日星期四



刚刚在网上看到这个........... 来自不同年代的老歌和老电影的结合,令人无限怀念昔日种种人情淳朴含蓄之美,今天时代说是进步了?但人类和野兽的分界线仿佛却更模糊了,更不要说什么情趣品位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UMBHssfEVQ

2024年3月18日星期一

网络诈骗?!



  前几天mini compo 激光唱机坏了,今天上网去搜寻。在浏览点按时也不知道为何电脑屏幕突然闪出几个重叠的图像warning notice,同时还有一个严厉的语音警告,说我的电脑受到侵袭将会被频闭 - block!让我马上联系图像上提供的电话号码寻求微软microsoft援助,并且再三警告千万不要关电脑以免个人户口和信息被盗滥用!尝试关闭那些令人心烦的图像但它们非常顽固对我的努力相应不理,而语音警告则继续不断重复以示事态严重,电脑屏幕也在不停的闪烁!突然遇上这种阵仗,一时之间不免有点紧张,立时反应是:惨了! …....... 看看图像上的电话号码,虽然是65头的本地号码,还是感觉有点古怪,于是不用手机用家里的电话打去,一听到的是海外“铃声”便马上挂断并果断关闭电脑。

再度开机时发现一切正常,这才放下心头大石,此时收到了香港潮州老友的短信:龙蛇混杂在人间,处处都要小心 mue! 真是来得及时的关心!(潮州话里的“mue”真好用,我和朋友天天都 mue来mue 去不亦乐乎,什么都可以 mue,哈哈哈哈!)
言归正传,不知有没有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

19.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3月17日星期日

很久都没有看到如此淳朴土气温馨好笑兼“ 思想健康进步”的电影了,令人不禁想起1960 -70 年代的中国与长凤电影 ........... 一去不复返的人情年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HxBOnwK_40

2024年3月16日星期六

Pinot Noir 红酒



       年前有朋友送来一瓶红酒,当时也不以为意,后来仔细一看居然是一瓶纽西兰 Pinot Noir

       个人除了一向酒量浅对各种酒类也认识不深,第一次听到这个酒名还是看了一部名为Sideways 的有趣电影。

       Pinot Noir是一种比较特别的红酒葡萄品种,许多生产红酒的国家都有种植,用这种葡萄酿制的红酒一般都比较贵,原因首先是这种葡萄比较难种,再者据说这是所有红酒当中最健康的一种,有减低胆固醇以及高血压的功效云云 …....... 看来仿佛又多了一个喝酒的理由?

       无论如何,看看眼前这个越来越黑白颠倒善恶不分的世界世道,虽没有“惟有饮者留其名”的幻想,却常有“但愿长醉不愿醒”的冲动!

15.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3月15日星期五

午后茶餐



       今天出席了Musart open house 音乐会之后和承志、歆峯以及重贤到红山小贩中心喝下午茶。歆峯叫了来此处著名的古早味罗惹 rojak以及鱿鱼蕹菜米粉,承志和重贤则请客鱼圆肉圆汤以及茶水,美食当前,边吃边开怀畅谈,又是难得的一个愉快的下午,谢谢歆峯、承志和重贤联合请客!

15.3.2024

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电脑



       日前和在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的两位朋友谈起学校的音乐课程,不经意从西洋音乐理论,作曲技法教学聊到这些年来西洋古典音乐世界性“没落”趋势。这种种从教学到市场的性质变化迹象,似乎相互之间又有息息相关的连带关系。

       西洋古典音乐的式微除了和现在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改变以外,也和科技资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问题不无关系。在今天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电脑,也许便是问题的中心。

       大约是十年前,也许没有经常运动的缘故,在连续半年伏案,写完十个乐章的大合唱“化雨”之后,也或许和坐姿不良有关,开始感觉腰背有点不适。另外,一笔一划,长时间不停的写数以万计的音符,眼睛也渐渐有点吃不消。

       之前有懂得电脑的朋友常向我游说电脑的种种好处,我都无动于衷,总固执的认为,写作就应该用纸和笔。

       但毕竟人到中年,无奈“形势”所趋,加上不断有朋友“晓以大义”,原本对电脑兴趣不大的我,于是也笨手笨脚的摸上了电脑键盘。

       虽然来到构思创作,电脑并不能替代人脑。只是如今借助了电脑科技和有关软件,在制谱和抄谱方面给作曲和编曲都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方便。除了加快了编写曲谱的速度,也同时提供了模拟参考音响。虽然音响一般差强人意,但对初学者还是帮助很大,和以往需要再钢琴上挣扎寻觅心目中的意境意象,或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安排演奏者或乐队来试奏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毕竟还是模拟音响,经验告诉我,必需小心判断音响的准确性,以免被误导。

       如前所述,电脑到底还是另类“纸笔”而已,但值得一提的倒是:传统的以手书写和电脑的键盘输入,由于方式,速度以及“方便”程度的不同,写作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上的不同有时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就如我现在用电脑键盘打字和以往用笔写字,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别说从纸笔直接或间接带来的趣味,由这些传统书写工具牵引着的人文历史以及一丝淡淡的浪漫,更是电脑所无从替代的。

       由于现在可以通过电子琴键盘输入音符,写谱的速度比以往快了许多倍,工作效率无疑是进步了,但也由于快,“忙中有错”的例子也更多(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报章书本上的错字别字似乎比以往多),因此时常觉得有些方面似乎不比以往细致,渐渐习惯“快”了,工作起来也不比以往更有耐心。

       在“抄写剪贴”(cut and paste) 这项重要功能的运用方面,电脑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如今我们可以在弹指之间便把一大段以前要花上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功夫的乐谱“抄”好(但一不小心,弹指之间也会失去长时间努力的成果!),或甚至把它改头换面,成为一段变奏或发展段落。只是如果过于依赖和沉溺于这一方便,人也会渐渐变得懒散 - 懒得用心思考和追求精致。

       就视觉上来说;除非你的电脑屏幕非常大,不然一般读总谱往往须要上下左右移动鼠标,才能“一览全局”,乐谱就好像被“关”在一个只能用“窥视镜孔”观察内景的小房间里,要不断调整视角或放大缩小,才能渐次看完全景,有被束缚的感觉。虽然有时在上下左右挪移屏幕视角时,可能突然灵光一闪,突发奇想,也可能忙碌一番后却忘了先前的“灵感”,手写的总谱就没有这问题,总是心到手到,很直接。

       电脑化的利弊也许见仁见智,也因为潮流壮大,个人很难与之抗衡,在这个空前巨大的潮流当中往往身不由己。举目环顾,今日的世界已事事都离不开电脑,也处处都有被电脑(或电脑背后的人)所制的无奈,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从停电到电脑视窗的“改进”都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教人担心的是,这个人造人为的电脑世界(不论是始作俑者或没有多少选择余地,顺流而下的“参与者”),会不会有一天也和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一样,最终落得个“作法自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也!

6.7.2010/ 11.3.2024

照片:1970年代在东海岸外的“奎笼”钓鱼,那时电脑仿佛是太空人专用的工具?!



2024年3月9日星期六

家常日式咖喱




       昨天午餐煮了一锅日式咖喱和家人共享

       自家烹煮的饭菜除了保证品质和卫生,还可以任性加料。因此里头的马铃薯、红萝卜、蒜头、大洋葱等等都比外头卖的要加倍慷慨,还外加四只炸鸡翅 …........ 浓浓的咖喱酱汁配上热腾腾的白饭,一个字:爽!

10.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或博客网页https://phoonyewtien.blogspot.com


2024年3月8日星期五




偶然发现家里有个玉马挂件,也不是什么贵重之物,但造型看来还不错,就将它和一片有我英文名字的小牌子摆在一起,一动一静也耐人寻味。牌子是好几年前侄女结婚宴席桌子上的入座标示,文字设计出自其美术家双亲笔下,一直收藏至今。个人属龙,于是龙马兼具 ........... 9.3.2024

2024年3月7日星期四

刘晓禹与李云迪

日前在网上看到刘晓禹的访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z6G9Roa_-k,不由想起了李云迪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的首次个人独奏会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rhrRXycRN0,无论技术和乐感都几乎无懈可击,也是个人听过最好的萧邦之一,关键还是现场演出!

相隔23年的两位萧邦国际钢琴比赛桂冠都是海内外华人的骄傲,但命运却大不相同?一位如今正处事业的天堂而另一位则还在努力挣扎逃离丑闻地狱?!

两位无疑都是不世出的钢琴天才,从听过的演奏而言,也许更喜欢李云迪多一点。只是在看了刘晓禹的访谈之后,首先感觉意外的是他普通话的流利,再者就是以一个30不到的年轻人学贯中西的文化底蕴以及其思想成熟机智稳重,肯定是同龄时的李云迪所望尘莫及的。
8.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2024年3月5日星期二

风琴师 作曲家



昨天刚谈起潘宇在美国的教会音乐会,今天就有FB网友传来这则新闻报道。

今天的西洋古典音乐基本都源自16世纪前后的教会或宫廷,一开始也和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巴洛克以至20世纪的传统教会里,管风琴是不可或缺的一样乐器,而为一般人所忽略的是:教会风琴师除了演奏以外,很多时候也同时是作曲家,其中较为突出的如伟大的巴哈、韩德尔、莫扎特、李斯特、门德尔松、布鲁克纳、法朗克以至梅西安等等等等都是 …..........

早年的新加坡教会也多数延续了古典音乐传统,但如今一眼望去仿佛都是顺应年轻潮流(?!)倾向流行摇滚一片闹腾,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安详宁静,其中福祸智愚,也许只有天知道?!
6.3.2024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或博客网页https://phoonyewtien.blogspot.com



2024年3月3日星期日

看到孩子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任职教会的演出海报,惊觉时间的流逝 …........ 蓦然想起这篇旧文。4.3.2024




日升日落

       昨晚通过互联网直播“出席”了潘宇在美国John Hopkins Peabody Institute的作曲硕士毕业典礼。

       时间过得真快,回想起来,这孩子所历经的毕业典礼从海星幼稚园,拉丁马士小学,义安中学,国家初级学院到国立大学杨秀桃音乐学院,我和太太都出席了。这回,孩子坚持不让我们出席毕业典礼,也许是体恤我们 - 省得我们长途跋涉兼花钱吧?

       满以为他的求学生涯可以(最低限度)暂告一段落了,不料这小子还真幸运,居然让他获得了美国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Juilliard School of Music New York 的博士学位奖学金!或许,在美国的毕业典礼,就等他修完博士课程后再去了?

       孩子仿佛突然长大了,想想这如梭岁月,心情就有如老电影《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里老夫老妻在女儿婚礼上感叹合唱的《日升日落》(SunriseSunset!),当真是岁月不留人啊!

(Tevye)
Is this the little girl I carried,
Is this the little boy at play?
这就是那个我曾抱过的小女孩?
这就是那个正在游戏的小男孩?



(Golde)
I don't remember growing older,
When did they?
我没留意自己渐渐年长,

但他们什么时候都长大了?


(Tevye)
When did she get to be a beauty,
When did he grow to be so tall?

她什么时候出落得如此亭亭玉立?

他什么时候长得这么高了?



(Golde)
Wasn't it yesterday when they were small?

昨天他们不是都还很小吗?

(Men)
Sunrise, sunset, Sunrise, sunset
Swiftly flow the days.

日升日落,日升日落,

日子流失得真快啊!

(Women)
Seedlings turn overnight to sunflowers,
Blossoming even as we gaze

在我们凝视之下,一夜之间,

种子都已化为盛开的向日葵。

(Everyone)
Sunrise, sunset , Sunrise, sunset
Swiftly fly the years,
One season following another,
Laiden with happiness and tears.

日升日落,日升日落,

岁月飞快离去,

欢笑与泪水,都洒落在悠悠的季节里。

(Tevye)
What words of wisdom can I give them,
How can I help to ease their way?

我能给于他们怎样的智慧指引?

我如何能助他们有个美好的前程?

(Golde)
Now they must learn from one another,
Day by day.

现在,每一天他们都必须互相学习。

(Perchik)
They look so natural together.

他们在一起显得那么的自然。

(Hodel)
Just like two newlyweds should be.

就像新婚夫妻一样。

(Perchik and hodel)
Is there a canopy in store for me?

有这样的华盖(良缘?)为我储藏了吗?


(Everyone)
Sunrise, sunset , Sunrise, sunset
Swiftly fly the years,
One season following another,
Laden with happiness,
And tears

日升日落,日升日落,

岁月飞快离去,

欢笑与泪水,都洒落在悠悠的季节里。

23.5.2017

欣赏有关歌曲Sunrise, sunset 《日升日落》请链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TwbQlJKY5E

一年前的文字,让我也想起1970年代和青年华乐团在西马巡回演出的日子。就在一个小镇戏院里,我们看了《屋顶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这部电影,那时真是“花月正春风”,我们正年轻!

1.6.2018

照片:演出海报以及幼儿园时代的潘宇。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或博客网页https://phoonyewtien.blogspot.com



2024年3月2日星期六

先敬罗衣后敬人



       想起这句话就想起妈妈。

       妈妈没受过什么教育,只知道一些从生活里学习到的华人传统美德以及人情冷暖在她的认知或经验里,一个人衣着光鲜总是会与人一种美好的第一印象,这点在求职或社交方面尤为关键重要,因此,作为一个慈母,她常常都不厌其烦的提醒我。

       可是当时一般我都不以为意,因为那时学校里所读的“公民”“伦理”等课文里并没有强调这点,身边的师长朋友也没有人对此特别讲究,一般只要衣着干净整齐没有肮脏邋遢就可以了。倒是后来看了一些香港“粤语残片”后才略微感受到一些社会上的人情势利。

       诚然,在某些场合,适当的衣装都是对人对己的一种尊重,只是很多事也丰俭由人,若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又有什么意思?但现实中的世俗眼光都多是从外表来判定一个人的身份高低优劣,来到文凭学历时更是如此,遥想昔日中国北京大学任人唯贤(那时的国学大儒哪有什么文凭?)的眼光胸怀以及敢于承担责任的精神!于今何在?

       因此,总是对世界文明的进步抱有怀疑,尤其事关人文素质。

3.3.2024

照片:新山购物中心里的糖水档。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补习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补习已成为新加坡许多中小学学生求学生涯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身边的朋友和同学没有几个有补习的。并非人人学业成绩都好,但没有补习一般也还过得去。个人当年连如今所谓“学前教育”的幼稚园也没赶上。当年的社会大多数人家都在生活线上挣扎,大人一般把孩子送进学校之后便无暇过问,孩子的学习问题一切都交托给学校处理决定,对学校非常信任,对校长老师的尊敬更是今天的年轻家长们所不能想象(或认同)的。

       据说前些时候,有位部长的孩子第一天上小学便遭学校老师“投诉”说:怎么连字也写不好?!部长大惑不解:这岂非是学校的职责吗?部长有所不不知的是;如今已是“学前教育”大行其道的时代。很多孩子在正式入学之前已开始“起跑”了!

       时至今日,除了公立私立幼稚园有如雨后春笋,新加坡处处补习学校林立,门庭若市,上门或在家“营业”的“个体户”补习老师还不在内。补习已成为了一门大生意,补习学校也比一般学校更能贯彻“有教无类”的精神,当然前提是:你必须能交得起学费。至于学费多少则视补习学校或老师的“名气”而定,关键是这里头包含了取得优良成绩和分数的保证,“买”、“卖”双方都非常清楚和现实,其中没有多少师生之情,一切都是金钱挂帅。

       虽说丰俭由人,愿者上钩。但几门科目补习下来,费用不小。如果所投的是名师名校,每月学费上千也不足为奇,若家中孩子多,就可能是“天文数字”了!但神奇的是:他们的“教学”硬是比政府学校“有效”!(不然也不会门庭若市),这种现状是否反映了学校教学有问题,还是我们训练有素,国家教育学院出身,拥有高等学位资格的老师,被一些私人补习学校老师比下来了?

       虽然负担加重,对家长而言却是必须的“投资”,尤其左邻右舍,亲朋戚友都如此时,家长更觉责无旁贷。不管“怕输”还是认同,最重要的是要看到成绩。说也奇怪,有补习和没补习就是不同!(不然谁肯花大钱?)明显原因之一是增加有关科目的接触和温习时间,但成绩的高下关键在于老师的“方法”和(考试?)“窍门”。

       因此,一直有个疑问:常常在报上看到新加坡的教育政策、水平、制度以及效率在国际上得到赞赏。只是:为何我们许多中小学生,甚至是名校生(补习学校常以此作宣传卖点),一旦离开补习便不行!难道我们的政府学校还比不上补习学校?那真正值得“骄傲”的是否应该是新加坡成效卓著的补习文化和系统?

       在报章上,常看到有关新加坡人到外国“取经”或外国人到新加坡来“取经”的报导,如果真有成效,或许:现在是政府学校的校长老师到补习学校去“取经”的时候了?!

       目前,有些学校上课时间延至下午三,四点。临近考试,还为学生加班补习至晚上九点钟!假期期间还要回学校参加活动或补习。平心而论,学校、老师的一番苦心,作为家长理应感激。按说在这样紧凑忙碌的学习环境情况下,学生的学识,素质普遍上应该比以前(注)相对强很多才是,可是环顾目前的周围许多年轻人,除了会应付考试,在处事灵活变通,文化和语言水平表达能力方面都还差强人意,究竟是哪一个环节上出了问题?


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学校一般分上下午班。上课时间大致上是;早上班上课时间从 7.30 am 到 12.30 pm,下午班上课时间从 1.30 pm 到 6.30 pm。假期基本不必回学校。如今情况大为不同,或许是时代(要求)改变的缘故吧!只是上课时间加长了,影响了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外,学生的整体学习素质和最终的能力水平是否也成比例呢?

2.5.2010

补记

       近日读到一则海峡时报读者(Ms Michelle Choy)对当前补习现象的切身经验。其中有许多和前文所述相似。这位读者的两个女儿都就读特选学校(Special Assistance School - SAP School),因为补习的关系,成绩从全班最后一名变为名列前茅,最妙的是:之前,学校老师很不以为然,也很惊奇这位读者的女儿居然没有补习,还“劝” 这位家长必须为孩子在校外找补习老师。这位读者也提及为何学校的“教学效果”不比补习学校的原因:(一)一般政府学校的老师大凡都“杂务缠身”,忙不过来因而分心。相形之下,补习学校的老师比较专注于教学(二)政府学校的每班人数都比较多(一般30人左右,等于补习学校的三倍),老师比较难照顾周全。(三)据说一般补习学校老师或私人补习老师都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前(甚至现任)政府学校老师,相对也比较有“献身精神”!当然,这也是 “取人钱财为人消灾”(对家长或孩子来说,很多时候,考试都是一种无从躲避的灾难),毕竟,考试成绩是这些补习学校和老师们的“生存”关键和存在意义。

15.10.2010/3.4.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