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0日星期三

从“浪费资源”谈起

        新加坡人不管好的坏的都喜欢投诉?昨天在联合早报上就看到有读者“投诉”官方浪费资源。原因是“一家人收到稽查部队感谢卡”!因为该读者家中有四位(有开车的)成员,每个成员都收到一张卡,每张卡还个别装在一个白色信封里。因此该读者以为:“这未免太浪费国家资源了,不环保,也加重人力负担。希望有关当局别再浪费这方面的开支 ….........”
       此事或许不无见仁见智的成分,对有关部门而言可能还有点“好心不得好报”的意味?只是该读者也说了:“维持公路安全是大家的责任,又何须个别言谢。”果真如此,那官方的感谢不就成为多此一举?退一步来说,如果官方能保留有关驾驶记录,或许更实惠的?(窃以为)对驾车者来说,天有不测之风云,不知哪天倒霉不小心犯了交通规则,有关方面会酌情处理或甚至网开一面?那就善莫大焉了?!
       言归正传,其实在此地,这种所谓的“浪费资源”只是小儿科 - 只不过是区区一些纸张和信封以及一点人力而已?其中还有一定的善意与教育性?反观每年的国庆典礼分发给观众的各种礼包赠品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以及全年各种名堂的社会活动里“莫须有”的“门赠”door gift),还有每年劳民伤财但毫无意义和希望的“推广华语运动”........ 等等等等?这些才是最有杀伤力的“罪魁祸首”?!但今天我们的社会也许早已习惯了敲锣打鼓歌功颂德锦上添花?!不合时宜默默无闻雪中送炭的事又有多少人会去做?!
       是的,社会是个个人无法抗衡的大洪流,而人生就像是一场戏,悲哀的只是很多时候,你被“分配”到的角色,是你所无法拒绝“扮演”的,就有如电影教父(God Father)里的经典名句:An offer that you can not refuse - 你无法拒绝的献议?!
       于是,有许多事,虽然心知肚明内心悲苦,但在 the show must go on - 戏必须演下去的无奈情境之下,毫无选择的只能“相信”例如“50年前此地还只是个小渔村”的这类说法!于是最后,不只是中港台,全世界都说我们“笨”?!与此相比,一点点的“浪费”又算得了什么?!
31.8.2017


2017年8月25日星期五

一定要有部长出席?!

       不知道是种“传统”,还是一种不成文的“习俗”?新加坡艺术界团体等人无论展出或演出往往都喜欢有个部长当主宾来“增光”(也不管这个部长懂不懂或喜欢不喜欢?!),英文仿佛叫做 to grace the event
       请部长来或许有利于有关活动的宣传?或许有利于取得赞助?如果部长本身对有关文化活动内涵有兴趣或甚至有所涉猎,那更是“两情相悦”两全其美了!只是这种“机遇”在现实中少之又少!对日理万机的部长而言则可能只是一种工作上(或以外?)必须的亲民活动或“酬酢”?与艺术和兴趣无关?这种事多了,也不知道会否有无名无奈的烦闷(当然这种感觉只能放在心里?!)?
       设身处地来说,一个人如果常常需要去做一些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事,除了“公事公办”又有何乐趣可言?如果只是虚情假意逢场作戏,“占据”了最好的位置,看自己看不懂或不喜欢的演出,除了是一种浪费(艺术原本是为知音而来?在现实中,却有许多一流演出,因为种种原因,真正内行和有兴趣的人往往只能坐在二三线的位置或望门兴叹!这些搞演出的人到底是什么心态?!),又有什么意思?!
       对有关团体而言,为了这点“荣幸”,除了必须遵从种种有关条规和安排,还因为有部长在场,凡事都不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有时还要“连累”买票而来的观众起立或鼓掌欢迎欢送?这样有意义吗?
       据个人所知,在中港台的艺术界这样的情况相对比较少(也许是那边厢的大人物更加忙碌?),一般请来的主宾都是有关圈子里德高望重的行家。如此除了氛围会更融洽愉快,也没有那种令人觉得趋炎附势的感受?
       并非狂傲自大,只是艺术的精神本来就应该是自由自在自力更生的,如果少了这份自信和骨气或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气节,这个“艺术”还值得追求和尊敬吗?
       最终,部长的出席真能提升或证明有关艺术的高度吗?如果没有部长的“加持”而使得演出/展出“失色”?或许,只能怪自己的水平不好或运气不济吧?!
26.8.2017


2017年8月23日星期三

歪打正着?

       偶然看到网上一则记者和大妈的对话文字,也不知是真是假?但内容精彩也极具现实性,尤其在此时此地,字字都简直都针针见血?!只是这种超级智慧大妈仿佛只有在中港台会有?而类似的记者?本地却好像不少?!

       兹转录分享,以博一粲!

记者:马云推出无人超市了,您怎么看?

大妈:那啥?超市都没人啦,那还不关门干嘛?

记者:大妈,无人超市不是没有人这个意思,而是说,超市里没有售货员收银员等等员工了。

大妈:那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啊!哎,就你们这语文水平,还当记者呢?

记者:是是,大妈说得对,应该叫无员工超市。大妈,那您对这种新型的超市有什么看法呢?

大妈:超市不需要养员工了,那东西是不是更便宜啦?

记者:这个?我们暂时还没了解到。

大妈:瞧瞧你们这些记者怎么当的?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你们不去了解,整天只会关心马云又弄啥玩意了。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是什么?有没有假货,是不是更便宜啦!超市里有没有员工,关我啥事?

记者:您不觉得无人超市的推出将会改变我们传统的购物方式吗?

大妈:改变啥哟?买东西不花钱啦?刷刷支付宝那也是花钱呐!

记者:大妈,看来您还是不能理解时代的发展潮流。

大妈:哟,弄个没有员工的超市就是时代潮流啦?每天都弄些专门裁剪底层员工的玩意算啥本事?有本事弄个没有老板的超市啊?要不弄个没有公务员的政府啊?

记者:大妈,您对马云是不是有意见啊?

大妈:我不是对马云有意见,是对你这种无聊的记者有意见,问问题从来都问不到点。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要的不仅仅是改变,而是带来幸福的改变。现在很多改变不仅没有增添我们的幸福,还增添了许多烦恼!这才是你们记者应该关注的问题。

记者:我晕!

       我也晕!你呢?


20.8.2017

2017年8月20日星期日

梦想梦幻与成败

       每个人都会有梦想,有些梦想会成真,有些则只是梦幻或甚至会成为噩梦!没有人能写保单!
       由于个人所从事的工作和艺术有关,因此常常会被问到:在1970-80年代,当此地几乎看不到什么前景的氛围之下,你是如何下决心要从事作曲工作的?类似的问题,在澳洲昆士兰音乐学院准备专修作曲时,音乐学院院长也问过:你将来回到新加坡如何过活 …..........?!我当时想也不想就说,我只想要做我喜欢做以及有信心能做好的事,其他的事都不去想!
       40年过去了,如今回想,当时年少气盛,说话只凭感觉而不知轻重,但如果当年没有无视前途破釜沉舟的(蛮干?)精神,或许再加上点运气?以我的那点资质,或许今天什么都不是?!
       今天如果有人问我一样的问题,基本上,我还是会“很不负责任”的说:如果你真的想清楚了,认定这就是你的“梦想”,你也愿意为它无条件的付出,那就“从心所欲”跟着感觉走吧。最终,就算结果不尽如人意,有一天回首前尘,也许还会有“莫负青春”的安慰甚至自豪?!但如果当初临阵退宿,到了风烛残年,剩下的可能只是无尽的悔恨?!
       其实,从很多例子看来,从事艺术工作也和其他许许多多各行各业一样,若想期望有所成就,除了一定的天赋,还必须要有不屈不挠的决心和坚持,就有如诗云: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只是:搞艺术的人对现实或务实的理解却往往和其他许多行业不一样?而现实而残酷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便非常努力和坚持,也并不保证就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不能“如此”,就肯定不会成功!
       生命有限,机遇不再,命运有时就像是一场赌博,人人只能为个人的决定负责!最终还是老话一句:心诚则灵!上天只帮助那些“有心人”!
20.8.2017


2017年8月17日星期四

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

       昨天在报上看到有关总统奖学金的报导。大标题是:“新加坡艺术学院学生获总统奖学金”。
       根据这位新加坡艺术学院“创校以来首位”获得总统奖学金学生的获奖致辞:(报载)自己怀着成为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的梦想进入SOTA ,历经6年的努力之后,却发现自己的归属不是舞台,“生活不能尽如人意”。(年纪轻轻就讲这样的话?!)
       这名来自乐赛学校高才班的“高材生”在入学SOTA 之后“却逐渐认识到舞蹈不仅仅是舞台表演,也涵盖舞蹈理论,历史,以及编舞方面”,“随着舞蹈家的梦想渐渐褪色,新的梦想取而代之 …....... ”。她说:“我不认为我会是聚光灯下的表演者,但我可以在幕后做出更多的贡献”。再次证明SOTA是“杀梦者”?(见附文)
       而她的新梦想是什么?就是:“选择成为公务员”?!(就有如“新謡”的最终理想就是成为能成功卖钱的流行歌曲而已?!)
       个人不知道这是记者对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讲话的理解还是“诠释”,如果报导准确,或者,这也代表了当今新加坡年轻人的务实心态?人各有志,也许她的决定也没有错,只是如果当初的梦想还没经过真正的“生活”考验就放弃了?!以后做事又能坚持到底吗?
       诚然,无论要成为或下决心要成为一名艺术家都是不容易的(尤其在新加坡这么一个功利挂帅兼传统文化底蕴薄弱的地方),其中有种种不为人知的心灵挣扎以及肉体上的磨难,只有当事者明白。只是,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也显然“太理智”了一点,仿佛没有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或“世界著名芭蕾舞蹈家”?)的不计代价不折不挠勇往直前追求艺术理想的心理素质条件?
       (通过报导的感觉)就和我们的许多“精英”一样?这位总统奖学金得主给人的印象是“很会读书”,肯定也很聪明(识时务?),这无疑是获得总统奖学金的重要关键条件之一?问题是:以SOTA“创校以来首位”获得总统奖学金学生为题重点报导,而实际上这位SOTA学生的获奖却是建立在“放弃当初艺术梦想”的基础上?这究竟又是在表扬SOTA 还是讽刺SOTA?!
       这种事到底是悲是喜?该悲该喜?新加坡有许多事就是如此吊诡?!
18.8.2017

为了扑灭对艺术的热情?!

       日前在一个亲戚的葬礼上遇见了一个多年不见的后辈。这个后辈很小就显示出在视觉艺术上的天分。后来也顺理成章的考进了SOTA(艺术学校)。
近日常听到一些来自不同渠道关于SOTA负面传闻。如:由于校方管理不当而使到许多老师集体离职?学生对此也颇有怨言。也有新闻报导说SOTA的毕业生毕业后有意继续往艺术方面发展者只约有20%
       由于好奇,就问这个后辈对这些事的看法。她表示情况是有点令人无所适从,她还有一年便毕业了,问及对毕业后的升学动向,她很肯定说如果考上了大学,她将不会选读和艺术有直接关系的科目!
       这令我很感意外,因为:从谈吐中可以感觉她对艺术思维的成熟,仿佛已经有一种艺术家的气质,而当年选读SOTA也是一腔热情充满理想,为何几年后,还是年纪轻轻的,却给人一种意志消沉的感觉!
       SOTA也算是在名校之列了,校舍堂皇设备先进,学费自然(?)也比一般普通学校都要贵出很多。建校原意应是要鼓励以及发扬艺术,也是发展“优雅社会”的方式之一?兴建一所艺术学校,原无可厚非,在这方面,政府也肯定投入了无数金钱,只是如今从一个“务实”的现实角度来看,真值得吗?
       导致今天出现的情况,个人怀疑是有关方面对艺术苗子培训思维方面出了问题?SOTA虽然说是一所侧重艺术的学校,但在其他课业方面的要求压力和一般名校几乎没有什么分别,这样的安排不是让这些“准未来艺术家”百上加斤奔于疲命?!这是一种“内行教育”应该出现的情况吗?SOTA应该不是为了扑灭年轻人对艺术的热情而设的吧?
       也许不能相提并论,但记得曾经有个城府很深兼聪明绝顶的熟人,为了扑灭女儿对舞蹈的热情,特意把她带到中国北京,让她见识了作为一个专业舞蹈员的种种“惨状”,此举果然见效!
       新加坡的许多建设观念都以“务实”为基础,这原非坏事,只是来到艺术,有些“原则”并不能硬套。因为艺术文学往往都是些“无用之用”的东西(有时还难免对“政治”有害?),假如处处以“务实”为前提,那就干脆不要吃力不讨好的尝试去“搞”艺术,如果真有诚意,就应该确保在这个环节里不能有外行主导内行的情况(当然,这样讲不外天真,有关方面何曾为判断失误或无知无能而认错?)。
       绝非本地缺乏人才,或许是个人悲观吧,只是在有关圈子活动多年,总感觉以一路以来的教育以及社会价值取向,绝少有能力以及真正有理想抱负的本土艺术家,能在此地环境氛围当中奋斗而取得所谓“世界级”成就的。
       如果无知的“务实”观念无法改变,就无谓为了某种虚假的门面而浪费纳税人的钱,反正都这么多年了,没有艺术也不会死人,有了“艺术”社会也不见得就比以往优雅?!就老老实实的把钱用在各种社会福利上(或者可能的话,少纳点税?!),也好过把它轻轻的丢入一种无知的“艺术洪流”里?!
5.6.2017


2017年8月15日星期二

夜半歌声

       今天在FB上看到有人以本地的语言谐音来“搞笑”落寞二字,突然想起1937年的中华民国电影 - 马徐维邦导演《夜半歌声》的主题曲。这首由田汉作词,冼星海作曲的歌曲的第一段歌词除了无限凄清,仿佛也把“落寞”二字描绘体现得淋漓尽致:

空庭飞着流萤,高台走着狸鼪,人儿伴着孤灯,梆儿敲着三更,风凄凄,雨淋淋,花乱落,叶飘零。在这漫漫的黑夜里谁同我等待着天明?谁同我等待着天明?

我形儿是鬼似的狰狞,心儿是铁似的坚贞。我只要一息尚存,誓和那封建的魔王抗争。

啊,姑娘只有你的眼能看破我的生平。只有你的心能理解我的衷情!你是天上的月,我是那月边的寒星!你是山上的树,我是那树上的枯藤!你是池中的水,我是那水上的浮萍!

不,姑娘我愿意永做坟墓里的人,埋掉世上的浮名!我愿意学那刑余的使臣,尽写出人间的不平,哦,姑娘啊,天昏昏,地冥冥,用什么来表我的愤怒?唯有那江涛的奔腾!用什么来慰你的寂寞?唯有这夜半歌声,唯有这夜半歌声!

       其实,整首歌曲充满着起伏跌宕的思绪和情感,时而寂寞凄清,时而柔情无限,时而正气凛然,更有对人世间种种不平的愤怒呐喊!这种种或许也只能在电影中那个封建时代才会有或能理解吧?!时过境迁,后来(1995)“张国荣版本”的 “夜半歌声”已经完全不是那一回事,而是另一个世界的风花雪月了!
       不幸中之大幸?!距原电影80年后的今天,拜科技之赐,当年孤独凄厉的“夜半歌声”仿佛已化为互联网上一片对邪恶不平的无声呐喊!
15.8.2017

转录网上《夜半歌声》电影故事简介:

    故事講述在民国初年北方的一座小城市,革命戰士金子堅隱姓埋名為宋丹萍,藉話劇表演宣揚革命,然而他與大地主的女兒李曉霞相戀,卻遭到大地主的迫害,而惡霸湯俊為求得到李曉霞,不惜以漒水把他毀容。於是丹萍只有虛報已死,並隱居於戲院的閣樓內,可是曉霞卻因此而精神失常,丹萍惟有月圓之夜引吭高歌把她安慰。


    10年後,安琪兒劇團在這座荒廢了的戲院演出,青年演員孫小鵬偶然間認識到宋丹萍,並得到他在藝術的協助,於是也代他去安慰曉霞。但不久小鵬的愛人綠蝶為湯俊看上,而且更被槍殺死掉。丹萍遂與湯俊博鬥,湯失足摔死,可是丹萍也在被官兵發現為當年的革命黨時,被官兵追捕時跳進大海中,生死未卜。

2017年8月13日星期日

真情?!假意?!

       近年来,全世界的电视台似乎对“才能”“才艺”空前的热衷,因此突然之间便出现了许许多多 …....... “XXX Got Talent”或 “我是歌手”之类的现场交流电视节目。而在“Got Talent”以及 “歌手”之余,又有“开讲了”,相亲找对象的“非诚勿扰”以及种种有趣或无聊的现场交流节目。其中有些“秀”里还有些真真假假(?)匪夷所思“感人肺腑”的“真人真事”!都统统被搬上了电视屏幕和观众坦诚相见,制作一般还十分专业认真,今天就看到了一个来自泰国某处乡下的一对祖孙弹弓高手的动人故事。
       只是,当这类好人好事影片视频在网上已成司空见惯时,除了令人“良心”逐渐疲劳麻木,也渐渐产生了一些疑问:为何视频中许多有关“故事”主人翁生活情节情景记录片段都和节目配合得如此完美合时?其中又是否有人为刻意的成分?如此又是否有“欺骗”他人感情的成分?!
       或许,这类“励志”视频无论真假,多看仿佛也无害,但久而久之,总是教人隐隐觉得这些在制作上“诚意十足”的视频是否也有煽情的意图?这样质疑,也是对当今世情世态一种观感的折射?还是因为经历多了,常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潜意识以致蓦然回首之际,赤子之心已在灯火阑珊处?!莫非因为如今的君子骗子朋友敌人 …....... 不只都是“一脸诚意”或“一脸忠贞”,有时还长得一模一样或有过之而无不及?!
       最终,别忘了商业媒体的最基本以及终极诉求!
13.8.2017





2017年8月9日星期三

国庆有感

       每年的今天,全国上下都会大事热烈庆祝。国庆检阅典礼大概就是其中一个高潮?
       从多场国庆检阅彩排预演到正式“演出”以及之前之后各选区的“吃桌”宴会,在各种名堂之下的花费相信是个很大的数目字?!并且年年如是?!
       来到有关政治的事物,个人显然天真兼愚钝,因此常有不合时宜的疑惑:这个钱究竟花的值得吗?至于有没有必要如此铺张花费?或许见仁见智吧?只是,在物价高涨的今天,如果把这个钱或其中部分用在一些实际的民生用途方面是否会更加实惠?
       是的,对一些没有出席过国庆检阅典礼的年轻新加坡人来说,2000年以来的一些国庆检阅典礼可能是一种特别的视听经验,或许也会留下一些记忆,但从短期或长远来看,就和每天都念着的誓言一样,能否激起其多少爱国心以及归宿感就不得而知了?
       另外,每年都有很多人很想得到国庆检阅典礼的入门票,为什么呢?就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吧?如果把赠送给每位国庆检阅典礼出席者的丰富赠品礼包以及娱乐演出部分都取消了,就只剩下一个庄严肃穆的典礼,人们还会那么热衷吗?
       以利益好处来换取人们的欢心喜悦是不难的,往往也可以“速成”,但“有效期”也可能短暂?如果能让他们自发自愿并且“无偿”的热烈参与(相比1970 -80 年代),那可能就是另一回事了?
       还记得有一年教育部为了想提高学生的品德素质,曾经想“诱之以利”(以金钱来奖赏鼓励!也算是“循循善诱”的一种?)!当时居然还有老师附议赞同!!!幸而其中有些头脑比较清醒的官员感觉这样干仿佛有点不对劲,于是后来也就不了了之没有了下文?!
       以上所言或许只是个个别例子,但从很多政策方针看来,我们的政府凡事都务实讲效率。这似乎也无可厚非,只是世上有许多事是需要时间来酝酿成就的,尤其来到关乎一个人人格情操的文化和教育,更不可能“揠苗助长”的“硬硬来”,不明白或忽视这个道理,到了“时穷节乃见”的那天,就可能悔之已晚?!
       教育不止于学校,为什么有尊老敬贤之说?为什么有“上梁不正下梁歪”之说?都不外是在上位者甚至一个国家(价值观)对人民无形身教的一种反映?!
       在举国欢腾之际想到这些,不免有点扫兴?只是看到今年国内外的好些“危机”!希望这也算是一种居安思危吧?!毕竟,国庆日的种种娱乐升平景象,是否也在提醒我们要珍惜当前此刻?
9.8.2017


2017年8月7日星期一

又是一个“祝英台”?!

       今天在报上看到有关外籍教授(黄靖)永久居留权被取消的报导。
       原因是:“与他国勾连损害新加坡利益”!因此,新加坡国立大学也(顺理成章的?)吊销其教职及停薪。
       也许其中有“难言之隐”的敏感成分,导致有关报导语焉不详?因此看了报导,也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也是新加坡报章媒体的报导风格特色之一吧?
       曾经作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特约讲座教授,之前所受的风光礼遇和现在面对“永久禁止入境”的困境是何等的落差?!也许是其人所作所为咎由自取?但当初又是谁相中这个“外来人才”并委以要职的?不要又以“祝英台”为理由来搪塞吧?!
5.8.2017

附旧文:

拜托,请饶了祝英台吧!

       昨天在联合早报上看到了记者何惜薇的国会侧记- 盛港西版“祝英台”。
       据报导:“善于用比喻来解释政策的国家发展部长许文远昨天出乎意料的在国会上以梁祝的故事,说明正如没有人会想到在都是男人的私塾里的祝英台是个女儿身,建屋发展局在把盛港西庙宇地段出售给私人公司发展时,也确确实实没有预料到逐利的公司会来参加非盈利工程的投标。”(疑问是:杀头生意有人做,亏本生意无人为。所谓的“逐利的公司”若非看准了有利可图,会来吗?)
       世上“没有预料到”的事太多了(作为政府领导,能以此为理由吗?),天灾人祸恐怖分子,简直举不胜举。别的不说,就譬如近期种种和飞机有关的不幸的事包括韩国航空公司总裁千金的事件,连当事人都始料未及事情会变得如此糟糕!
       或许,刚刚发生又令人“没有预料到”的事,是“祝英台事件”- 怎么就把古代传说中祝英台这个敢于反抗旧礼教,对爱情忠贞不二的可怜女子和不良商家对上了呢?!如果一班忠臣里出了个“没有预料到”的奸臣,是否也可以以“祝英台”来形容之?
       这件事不禁令人想起了前些年大选时期本地部长的“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部长以为别人把他当成猛兽)以及台湾陈水扁的“罄竹难书”事件(陈水扁的问题后来倒真是“罄竹难书”),那时有个台湾教育部长来为陈水扁打圆场。这回出了个“祝英台”,居然也有些无耻之徒试图救场解围,但看来是越描越黑,越帮越忙。最终,这又算是那一门子的幽默,没有品味品位的幽默还能算是幽默吗?
       国家积极推行的双语政策,是否也要讲求点文化水平?政府领导人是否也要以身作则来体现这一种精神?只是我们现有的领导人里又有几个真正称得上精通双语的?更别说真正的双文化!
       前面提到品味问题,据说有钱可以买到品味。但那毕竟只是外在的品味而已,真正具有修养内涵的“品味”或“品位”还是要靠个人诚心诚意的努力和追求才有可能得到。
       就有如:有些意气风发,财大气粗的官僚说:翻译有何难?我们有的是钱!问题是如果你不懂,又怎么知道这个钱是否花得冤枉?
       扯得远了,无论如何,祝英台总算是个人们心目中的古代烈女,身世也堪怜,就饶了她吧!同时:许多人都喜欢《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如果一边听,一边联想起部长的另类幽默和无良奸商,那该是多煞风景的事?!

31.1.2015

2017年8月5日星期六

世道果真如此?!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网友(Charlotte C J Chua 天下为公)贴上以下文字,心有戚戚焉!

原文如下:

如果政治人物漠视对自我良知的坚持, 对贫民百姓的体恤, 则他充其量只是个政客;

如果知识分子无视对社会正义的伸张, 对不公不义的批判, 则他充其量只是个奴才;

如果新闻记者鄙视对民间真相的发掘, 对民生民意的反映, 则他充其量只是个传声筒;

如果人民百姓忽视对自我权利的追求, 对自我觉醒的渴求, 则他充其量只是个奴隶。

可笑复可悲的是, 在一个专政的体制里, 政客控制着奴才, 传声筒和奴隶, 周而复始地维系着一个似是而非的民主, 幸福快乐的国度。

(对近日WP的遭遇, 部长对地铁瘫痪的发言有感)

       其实,这些无声的呐喊,仿佛也似曾相识,里头饱含一种对时下许多人性现状非常深邃的无奈和悲哀!但相比之下,或许,看不到任何改变的迹象和曙光才是最大的悲哀!?长此以往,虽然貌似文明,但在是非不分,罔顾道义,不懂羞耻,功利利挂帅的基础之上或情况之下,人和野兽动物又有何分别?!还有灵魂吗?如果没有?那些天天都念着的“精忠报国”式的誓言还有意义吗?!
5.8.2017


2017年8月1日星期二

豫北叙事曲

       最近听了久违了的二胡独奏曲《豫北叙事曲》,这是由果俊明演奏的第一版录音,也是1963年中国上海之春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的得奖作品。
       那年的比赛无论在海内外来说,都是一项空前绝后的盛事,参加者名家济济(都是来自神州大地大江南北的顶尖高手),其中就有闵惠芬,萧白镛,蒋巽风,黄海坏,鲁日融,汤良德,宋国生,王国潼,吴素华,周根炉 …......... 等等等等。
       当时有两首由刘文金的新作品 - 《豫北叙事曲》以及《三门峡畅想曲》特别显得与众不同,除了都以钢琴伴奏以外,和其他民间音乐风格为主的传统作品成了强烈的对照。
       《豫北叙事曲》与《三门峡畅想曲》个人都喜欢,但更喜欢前者多一些。演奏者果俊明后来虽然没有演奏《三门峡畅想曲》的王国潼那么显赫以及广为人知,但他当年所演奏的《豫北叙事曲》那种丝丝入扣的真挚之情,这些年来听了许多不同名家演奏录音版本之后,至今仍不作第二人想。
       这种感觉或许不无个人先入为主的感情成分,但当年的许多二胡演奏,无论风格的异同,都有个共同点 - 没有今天许多二胡演奏(以及创作)里那种唑唑逼人的火气和如同竞技般的技术炫耀,而是淳朴平和,自自然然的感情流露,没有任何的刻意优柔造作。其他的不说,如果比较一下刘文金后来来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和他早年的《豫北叙事曲》与《三门峡畅想曲》或许能明白我的意思?毕竟时代不同,时过境迁,人心思变,人情亦变,真情何价?!至于审美观的变化究竟是祸是福,就唯有时间能证明了!
       写完此文后,偶尔和一位国内来的胡琴演奏家聊起,才得知果俊明已然故去!流水落花春去也!一时仿佛听到了那朴素的琴声在隐隐飘荡,教人唏嘘不已 ….......... !
2.8.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