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1日星期一

电脑



       日前和在教育学院音乐系任教的两位朋友谈起学校的音乐课程,不经意从西洋音乐理论,作曲技法教学聊到这些年来西洋古典音乐世界性“没落”趋势。这种种从教学到市场的性质变化迹象,似乎相互之间又有息息相关的连带关系。

       西洋古典音乐的式微除了和现在人们的审美、价值观改变以外,也和科技资讯进步所带来的种种好处和问题不无关系。在今天人们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电脑,也许便是问题的中心。

       大约是十年前,也许没有经常运动的缘故,在连续半年伏案,写完十个乐章的大合唱“化雨”之后,也或许和坐姿不良有关,开始感觉腰背有点不适。另外,一笔一划,长时间不停的写数以万计的音符,眼睛也渐渐有点吃不消。

       之前有懂得电脑的朋友常向我游说电脑的种种好处,我都无动于衷,总固执的认为,写作就应该用纸和笔。

       但毕竟人到中年,无奈“形势”所趋,加上不断有朋友“晓以大义”,原本对电脑兴趣不大的我,于是也笨手笨脚的摸上了电脑键盘。

       虽然来到构思创作,电脑并不能替代人脑。只是如今借助了电脑科技和有关软件,在制谱和抄谱方面给作曲和编曲都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方便。除了加快了编写曲谱的速度,也同时提供了模拟参考音响。虽然音响一般差强人意,但对初学者还是帮助很大,和以往需要再钢琴上挣扎寻觅心目中的意境意象,或花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去安排演奏者或乐队来试奏的情况,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毕竟还是模拟音响,经验告诉我,必需小心判断音响的准确性,以免被误导。

       如前所述,电脑到底还是另类“纸笔”而已,但值得一提的倒是:传统的以手书写和电脑的键盘输入,由于方式,速度以及“方便”程度的不同,写作时便会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上的不同有时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思维习惯和表达方式,就如我现在用电脑键盘打字和以往用笔写字,是完全不同的感觉。别说从纸笔直接或间接带来的趣味,由这些传统书写工具牵引着的人文历史以及一丝淡淡的浪漫,更是电脑所无从替代的。

       由于现在可以通过电子琴键盘输入音符,写谱的速度比以往快了许多倍,工作效率无疑是进步了,但也由于快,“忙中有错”的例子也更多(有没有注意到:现在报章书本上的错字别字似乎比以往多),因此时常觉得有些方面似乎不比以往细致,渐渐习惯“快”了,工作起来也不比以往更有耐心。

       在“抄写剪贴”(cut and paste) 这项重要功能的运用方面,电脑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如今我们可以在弹指之间便把一大段以前要花上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功夫的乐谱“抄”好(但一不小心,弹指之间也会失去长时间努力的成果!),或甚至把它改头换面,成为一段变奏或发展段落。只是如果过于依赖和沉溺于这一方便,人也会渐渐变得懒散 - 懒得用心思考和追求精致。

       就视觉上来说;除非你的电脑屏幕非常大,不然一般读总谱往往须要上下左右移动鼠标,才能“一览全局”,乐谱就好像被“关”在一个只能用“窥视镜孔”观察内景的小房间里,要不断调整视角或放大缩小,才能渐次看完全景,有被束缚的感觉。虽然有时在上下左右挪移屏幕视角时,可能突然灵光一闪,突发奇想,也可能忙碌一番后却忘了先前的“灵感”,手写的总谱就没有这问题,总是心到手到,很直接。

       电脑化的利弊也许见仁见智,也因为潮流壮大,个人很难与之抗衡,在这个空前巨大的潮流当中往往身不由己。举目环顾,今日的世界已事事都离不开电脑,也处处都有被电脑(或电脑背后的人)所制的无奈,只要有什么风吹草动,从停电到电脑视窗的“改进”都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

       教人担心的是,这个人造人为的电脑世界(不论是始作俑者或没有多少选择余地,顺流而下的“参与者”),会不会有一天也和中国古代的“商鞅变法”一样,最终落得个“作法自毙”?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也!

6.7.2010/ 11.3.2024

照片:1970年代在东海岸外的“奎笼”钓鱼,那时电脑仿佛是太空人专用的工具?!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