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偶感:死亡 缅怀 感恩
       日前新加坡建国总理李光耀先生辞世,其生前种种,不期然令人想起日前听过一场交响音乐会里头的李斯特(Franz Liszt)交响诗《前奏曲》。
       多年前第一次听到这个名称时,有点无所适从,因为:就和“交响诗”一样,“前奏曲”本身就是一种曲式名称。眼前这个所谓的交响诗《前奏曲》除了令人有曲名重叠的感觉,也摸不清其意思以及意义何在?后来看了有关乐曲介绍才知道李斯特以此命名的深意。
       李斯特试图通过这首音乐来陈诉他对生命意义的看法。他认为:人的一生其实只不过是一首“死亡”的庄严前奏曲(每个人的“前奏曲”内涵各自不同,有的“光耀世界”有的则“悲惨世界”!),人生下来第一声啼哭就是为这首前奏曲所画下的第一个音符。但李斯特的这首音乐具体内涵并不是悲观消极的,而是在于表达一种正面的人生观以及不屈服于命运的战斗精神。
       说到战斗精神,李光耀先生生前仿佛说过(或告诫):一个国家领导人或优秀的政治家必须具备不屈不饶,钢铁般的意志。他老人家的同僚吴作栋先生也说过类似的(福建)话:不怕漏气,只怕没气 ……… 意思是:不必担心面子问题,只要一息尚存,便要坚持拼斗到底。
       诚然,以上二位先生的拼斗精神和对国家的贡献都是无可否认和抹杀的。然而从媒体报导以及所得(“从政”以来的生荣死哀与几乎终其一生的可观物质回报)来看,国家人民又何曾怠慢或亏待过他们(当然:世上有些事是无法尽如人意的,有时连神仙或老天都有被人咒骂的时候!)。
       古今中外,来到治国,做大事,理性战胜感性甚至人性(!)的例子往往居多,从一个以“成王败寇”的态度标准来看,或许这是无奈和“必须”的?!是非对错很多时候也处于灰色地带,有待盖棺论定。于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便成为了“至理名言”。
       个人没有丝毫对以上二位先生不敬之意。但在新加坡“成功”的原因和过程之中,除了以上二位先生及其后众多同僚同志,还有所谓的建国一代,二代,三代 ……….. 等等等等以外,也还有许许多多因为种种“因时制宜”的政策或政治原因而遭逢不幸的人们。新加坡今天的“幸福”和这些人的“牺牲”和“付出”(无论愿意与否或纯属倒霉?)应不无关系罢?虽然: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在举国缅怀歌颂李光耀先生生前种种丰功伟绩的同时,我们是否也应怀有对那些被时代遗弃遗忘的同胞们的一丝感恩感念?否则,难保将来(良心发现时?)会有“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歉疚?

25.3.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