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9日星期二

市场  因果

         年初二没有出门,上网闲逛,偶然在 YouTube里看到“舌尖上的中国”一系列美食视频。
         这个中国的电视节目虽然之前曾有所听闻,但还是第一次看,时值新春,顺理成章的先从“舌尖上的新年”开始,一看之下,马上一发不可收拾,不能自拔,连看了3集之后,老眼昏花,曲终人散,除了留下口水满地,还有很多很多的感动。
         “舌尖上的中国”一系列节目的制作认真自不在话下,从编导,内容涵盖面(跨越大江南北,中新港台),拍摄画面到配乐以及效果音响都在在流露出制作者的拳拳心意。在呈现给观众各个地域不同景色奇观的同时,也把各地不同民族传统饮食文化和风土人情都融合得天衣无缝,还一致撒上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和乡情。毕竟,食物除了是食物以外,和一个民族的传统习俗,文化传承以及亲情是不可分割的。
         为什么中国今天能拍出如此高水平,完全可以傲视港台的电视节目呢?除了财力和才力因素,还因为有关决策者的胸怀眼光和相应的市场。关键是:这个市场除了量,还有质(观众的文化素质)。
         很多年前,家里已经不装电视,原因除了和孩子的学习以及消闲习惯有关,也因为此地的电视节目除了华语时事节目还有可看性,其他和中港台和外国电视节目相比,很多时候不是过时便是跟风(而且是庸俗之极的“风”),1980年代还有些“足以自豪”的华语电视连续剧,但昙花一现之后也每况愈下。
         不知如今本地电视的收视率如何?根据气味相投和物以类集的道理,如果国民教育或家庭教育能塑造或左右新加坡人的一般价值观和文化品味,那我们的电视节目是否也有其不可忽视的“潜移默化作用”?这是否也是个“因”“果”或“鸡”和“蛋”的问题?
         以前还有部长描绘关于“本地文化复兴”的天方夜谭(?)美景,如今此调久已“今人多不弹”。究竟这是得是失?是一种“开悟”,还是我们根本就没有这种文化底蕴或市场?!

10.2.2016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