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9日星期日

老友夏帏常分享互联网上有趣视频,今天又传来一个耐人寻味名为“古琴”的视频。在视频中,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微妙的以著名的“高山流水”古琴典故暗喻了和法国总统马克龙之间的心意相通?同时也不动声色的在政治博弈之间显现了中国人的深远文化底蕴 .........


旧文:

从“知音”谈起


       无论从事艺术或文学专业者甚至业余“玩家”,没有人不希望或渴望能有欣赏自己“艺术才华”的知音人?就算在网上涂涂写写也希望能有多几个like吧?

       这点,搞演出的人当然也不例外,然而,“知音”有精神上的也有经济上的。所谓“精神上的知音”是指那些真正对你的艺术有共鸣但无法在经济上帮助你的人。经济上的知音则是那些不一定能真正了解欣赏你的艺术才华但通过一些媒体信息或宣传资料来决定你的水平高度的人,就有点像那些有钱买最贵的票听音乐会却又不会听的人?作为一个“苦苦支撑”的艺术工作者如果要从中选择或分个先后又该如何“拿捏”决定?

       不知今天又还有多少人记得或知道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经典“知音”典故?无论如何,在本地,最主要和最重要的经济来源“知音”应该是艺术理事会吧?赞助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原是一件值得人们赞赏以及感谢的事,美中不足的只是艺理会毕竟还是个官方机构,由于种种“须有”或“莫须有”的条例,因此里头难免也会有官僚或官腔?就如有关理事长被记者问及如何改善演出观众出席率的问题时,所回答的只是一些标准回应如:“培养观众群须要更深入了解本地观众”或“艺理会计划通过研究和数据来来了解本地观众,也希望本地艺术团体能借助数据分析,更深入了解观众的需要,口味,消费习惯等等 ............ ”这段话听来是不是有点像是餐馆食肆的市场调查?

       艺术也许离不开“市场”?但也要看是怎样的“市场”,除了涉及投机买卖或徇众要求投其所好的那类,一般来说,表演艺术往往就是一种注定要赔钱的行为?越是要求专业高度就越赔得多,因为真正的艺术精神往往是把“市场”放在最后?这点又如何让一般只懂得和注重数据的行政官僚明白和接受?!

       以前没有今天那么多赞助来源的时候,一般艺术团体演出票房好像没有今天的许多窘境?更没有“市场调查”的必要?或许有人会说,时代环境不同或许不能相提并论 - 今天除了生活相对更为紧张,休闲娱乐方面的选择也比以往更多?但社会大众的价值观以及品味取向肯定还是很关键,而一个人的品味品位和其从小所接触的环境以及所受的教育熏陶息息相关,最终,是否还是个教育价值观和方向的问题?

       今天的新加坡在经济建设上绝对是个先进国,但在人文气息上就仿佛和报导里所说的“观众的增长跟不上艺术团体的增长”异曲同工?还是50年前的小渔村或文化沙漠?

       常纳闷:为何在此地,主掌文化艺术甚至医疗教育的往往都是“半路出家”口径一致的行政官僚?另一方面,一校之长往往有的是学位而不是学问?有权位而缺少品位?有行政能力而没有百年树人的教育精神?如此也算是“任人唯贤”?这在一些文化历史较为悠久的国度仿佛是不可思议的?如果上行下效,长此以往以后的文化前景又会如何?一个缺乏一定文化底蕴的国家前景又将会如何?相形之下,有没有人支持或看演出仿佛也不重要了?!

       再回到俞伯牙和钟子期,俞伯牙是个古代士大夫阶级的琴家,他的知音钟子期只是一个山野樵夫,钟子期肯定不能给予俞伯牙任何物质上的好处,但只因为他是个知音人,在他死后,俞伯牙悲恸毁琴,也终生不再弹琴!就不知道我们的“现代知音”们以及“艺术工作者”如何看待俞伯牙的“行为”?


21.11.201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c6qvlD3KHo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