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15日星期五


华乐,何去何从?!                                                

       经常都有圈内人谈起华乐(包括中国的民乐,台湾的国乐,香港的中乐)的发展和前途去向问题。

       干了一辈子的音乐,其中至少有八成和华乐有关。其实个人的音乐生涯还是从自学华乐开始的,一转眼四十多年过去了,除了早年的种种参与,也目睹了这段时间里华乐团的发展过程。

       就有如西洋管弦乐团的发展和西欧音乐的“因果”关系,华乐团,华乐器的发展和改良过程其实和华乐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乐团的扩展以及乐器的增加改良和音乐创作是相辅相成,息息相关,齐齐与时并进的。

      华乐团的发展以及许多华乐创作很多方面都借鉴了西方的种种模式和技法。由于有前车可鉴的种种便利,因此在短短的几十年间便已经把一些专业华乐团的水平提升至无论在演奏能力和创作质量上都有直追西方管弦乐团以及其所演奏的现代音乐创作的趋势。

      和西洋古典音乐500年以上的发展过程相比,这种超快的“进化”,从一个角度来看似乎像是一种奇迹。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种一蹴而至的现象又仿佛有点不正常-中间少了很多自然酝酿发展的过程。令人不由联想起今天从现代农场出来的许多“科技食品”。

      由于进展神速,华乐的发展也很快的来到一个瓶颈。这也有点类似今天西方音乐创作的瓶颈现象-似乎在形式,技法,音响等等方面都已经前有古人,路似乎已到了尽头的感觉!在今天华乐团的演奏能力以及普遍的“现代化”取向,还有一个常常引起争议的问题:究竟什么是华乐?以华乐器演奏的音乐就是华乐吗?这些质疑的产生很多时候就源自时下许多华乐创作的风格或民族性。

      也许前路茫茫,近年来本地也有人倡议“南洋风格”,这“灵感”或许来自上世纪50年代本地画家集体到印度尼西亚峇厘岛写生而形成的“南洋画派”。其精神内涵就有点接近音乐里的国民乐派或民族乐派,这些仿佛都不算是新的创举。而所谓的“南洋风格”或“新加坡风格”就有如什么是华乐一样,莫衷一是,又有谁能说得清楚?

      最终:艺术最重要的还是深度和高度,简单来说就是作品要好,其他种种都只是次要的。汲汲于以及刻意的追求某些“主义”或形式(甚至还未弄清楚是什么一回事),往往是于事无补的。

      企求成就一种文化除了要有诚意还要有耐心,并且要相信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浑然天成才是最高的境界。反之:刻意人为很容易变成揠苗助长,对真正的文化和艺术而言,都不是正道。

      似乎有点离题了,华乐究竟该何去何从?其实我也很想知道。只是如今的世界光怪陆离,人心不古,加上投机取巧,山头主义,功利挂帅等等等等,非常复杂!这种大趋势的狂澜并非少数有志者所能力挽。

      如果不愿随波逐流,又不想(或不能)“归隐林泉”,或许只能老老实实,心平气和的活在当下,并专心一志的做当下该做的事,其他就让时间来证明罢!

16.8.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