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14日星期六

创新?跨界?




       近日在网上看到有跨业类跨文化跨世代的演出宣传。这个“名堂题目”口气大得似乎有点“那个”?!

       除非愚昧无知?其实,连“前卫”都早已过时,创新或跨界fussion也不再新奇?乐此不疲的老调重弹又有什么意义?

       从事音乐艺术工作一辈子,经过了从传统起步到现代再回归传统不同时期阶段的实战实践,对个其中种种情境有深刻的感受,来到和艺术有关的事物,最终以及最关键重要的还是一个“诚”字,没有诚意,别有居心的或为了收入考量甚至只为了委屈求存等等等等 ...... 什么都是假的?!

       有意在现有事物的基础上尝试创新还是值得鼓励的,只是同时也要扪心自问,此时此刻,真正要做到跨业类跨文化跨世代,在此地日趋浅薄一息尚存的传统文化认知以及氛围下,你真的准备好了?你真正有那个技术水平?你真的吃透了其中有关不同文化的精髓了吗?如果不是,只是为了“名堂而名堂”误打误撞,是否只是另一种(就有如推行多年的“讲华语运动”一样?)夸夸其谈的漂亮口号而已?做事如果不能知己知彼又如何能百战百胜?毕竟,这也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

       无须引经据典长篇大论,明白人都知道,无论文化种类,真正的艺术精神讲究的还是水平质量而不是虚浮的名堂,要做到跨业类跨文化跨世代或许也并非不可能,但就有如文化的形成都需要长时间的沉淀和过滤,除非这只是一种游击式速成应景的粗暴运作,那除了和艺术无关,更谈不上真正的文化精神?也许还有点迹近欺骗?误导那些愚昧无知外行的人,有意义吗?

       在如今传统文化逐渐消失的当儿,最重要的(没有或许)还是真心诚意的通过教育去保留这片土地上固有的传统文化和记忆,而不是草率肤浅或“政治准确”无知的或“昧着良心”的去“创新”或 Rojak ?(问题是有决策权力的往往是外行又不懂得辨认或尊重内行或 ............ ?!)

       传统事物是我们的共同记忆之一,或许未免天真?但一个没有温馨亲切回忆的地方,还能称为是故乡吗?一个失去或任由涂鸦祖先文化的地方,还能算是“祖国”吗?咦,此地还有有想法良知的知识分子吗?或只剩一大推既得利益“闷声发大财”或只能委曲求全的所谓文化分子 ............ ?!

15.4.2022

老照片:1970年代末的新加坡大学华乐队导师示范演出,左起:傅金洪,潘耀田,周经豪,邱来顺以及吴奕明。

欲了解更多有关作者资料请点击链接:phoonyewtien.webador.com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