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星期日

奥林匹克!



       上星期五(29.7.2011)在报上看到了有关新加坡乒乓总会以及新加坡全国奥运理事会对于是否应该让本土乒乓球小将李思韵在本届东运会挑大梁一事的意见分歧。


       乒总的立场是决定派本土球员参加东运会,而奥理会则提出质疑,并要求乒总澄清为何不派出最有把握拿(奖)牌的球员参加东运会?


       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国外的比赛,基本都以“非本土”球员挑大梁的乒总,这回“一反常态”大力支持本土球员,不知道是否和近来本地的政治气候风向有关?虽然所谓的“本土”与“非本土”,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渐渐变得越来越朦胧,但从网络上的反映看来,目前这还是许多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所乐意见到的事。


       个人觉得这不一定就是“排外”心理,其实里头也不无一丝自信,自尊和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反观奥理会的态度除了超越“本土”与“非本土”,还很“务实”(无情?)。从报道看来,奥理会最关心的还是奖牌!只是顶着“奥林匹克”的光环,便令人有点不解。想“奥林匹克”原来讲究的是一种不分疆界,非常崇高的体育精神,除了探讨人类体能的极限以外,有关荣誉更多还是精神上的,物质上所得也只是一顶(树叶织成的)桂冠,对手间竞争之余也很注重友谊(多年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奥运会主题曲便是:永远的朋友 - Amigo Para Sempre)。曾几何时,奥林匹克精神已“与时并进”变得如此现实?!国家的定义在选手身上体现得如此“商业化”!


       冷静的想想,除了体育运动,如今许多事物已从原本的单纯,变得复杂甚至变质了,无可奈何的,奥林匹克的追求也从精神超越化为金钱奖牌了。既然如此,“本土”与“非本土”都已不是关键,也无所谓了!



1.8.2011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