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1日星期四

不准去!         
         日前(7/6/2015)在联合早报看到关于我国前乒乓国手谢崇文的访谈文章《睡乒乓桌的日子》,不由钩起了一些回忆。因为我和谢崇文成长于同一时代,当年也喜欢打乒乓球。那时校际乒乓比赛,名列前茅的都是当年的华校队伍,好不风光!
         当年老一辈本地先锋乒乓名将除了报上提及的潘永浩,林卫生以及罗庆超以外还有一位冼宝廉。
         那年代不兴外来人才,国家也没有条件来专业培养,运动国手都是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凭着一股兴趣和热诚勇往直前,居然也打出个春天来!只是毕竟条件有限,和外国队伍拼斗,往往输多胜少,但虽败犹荣。国人对他们的艰难成就也有更多的认同感。
         如今国家条件同旧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情景已大不相同。从谢崇文(不让自己孩子走乒乓专业这条路)的一声凄厉的断喝:“我叫他不准去,浪费时间没前途 ………………..!”我们可以感受到其中杂味纷呈的感情以及情绪,  除了关心孩子的未来前途,也看到其中利害 - ………….“而且现在已经引进中国球员,你根本没有机会代表国家,他不会有平台的。”
         事实上,类似以上的情景,除了体育项目,在教育,音乐等等方面不也常见?
         政府在这种种方面的“提升”不计(金钱)付出而取得的效率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只是能不能确定,这种种短期内所成就的盛景会不会也和以往青年节所展示的华乐团水平一样有如沙滩上的城堡般脆弱?)。
         诚然,外来人才对政府“知遇”的回报和付出也不能忽视或轻视,只是无可奈何的,除了外国人(体育团队)对此时有微言,许多国人对种种亮丽的成绩也没有认同感。于此,无论政策对错,这些为我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外援”(?)若有所知,应不无凄凉无奈之感吧?!
         必须一提的,也将心比心,无论是取人钱财与人消灾或为一己的理想前途拼搏,这些“过江猛龙”都应是无辜的。而政府冀望在国际上“成名立万”也必有其苦心。问题是,最终这里头除了“功利”以外,还有多少有真正的体育精神和国民教育精神?
         在从前华文教育体系的熏陶下,曾有小学毕业生在纪念册上写下如此掷地有声的句子: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依靠祖先,不是好汉!
         如今苦心孤诣的为了效率排名,为了短时间内在国际上取得好“名声”而依赖许多国人眼中的“外人”,又能否称得上“好汉”?长此下去,对国人的价值观以及归宿感又会有什么影响?

12.6.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