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1日星期六

耐人寻味的投选
         昨晚出席了新加坡华乐团主办的新加坡国际华约作曲大赛2015的颁奖典礼暨得奖作品音乐会。
         这回的比赛多了一段插曲 乐团以及观众心属得奖作品的投选。
         投选结果:观众投选了创作大奖首奖作品:香港冯迪伦的《舞狮弄清韵》,而新加坡华乐团团员则投选了新加坡作曲家奖得奖作品:黄佳俊的《克雷克吐尔火山》。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里头有趣的是,相对外行的观众和专业内行评委的意见居然有雷同的时候!而乐团团员的整体意见却又和观众以及评委不同。
         一般而言,观众更多是从一个个人的直接观感来选择,也可能多少受已公布的成绩影响(品牌效应?)?评委的情况很难猜测,其中可能有极为不同看法,也可能“一团和气”,但基本除了创意以及专业技术水平的考量,也不排除其中个人喜恶的因素。只是最终决定还是以“大我”为准。
         乐团的选择角度可能感性理性兼具,感性方面是对有关乐曲的共鸣感,理性方面则是从实际所面对的演奏技术难度合理性来判断作品的“诚意”以及其“友善”程度。(对于所演奏的音乐,乐团一般自然而然的都会倾向接受技术上比较合理务实的要求,而不是有意无意的拿乐团来折磨或当实验品的那类)同时也会衡量付出(的精神精力)以及所得(最终的演奏效果以及满足感)。
        一部音乐作品的完整“生路历程”基本包含了创作,演奏以及交流回馈三个部分,并且环环相扣缺一不全。
         没有创作就没有以后的种种,没有演奏(的可能)也就没有创作的意义,更难有交流回馈。而没有交流回馈的创作和演奏也一样有遗憾。但无论如何,三者之间的演奏还是最实在和关键的,实际上,每一次的演奏就是一个音乐作品的再度复活,而这个“复活”的过程完美与否,演奏者的心意心态至关重要。因此,演奏者对所演奏的音乐的认同感也必须得到相应的尊重。这点,主办者做到了。
         比赛总归是比赛,无论天意人为,总有胜负。但最终能证明作品质量的还是时间的考验。

22.11.2015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