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2日星期五


华校生情意结?

       前一阵子不时都会和一位老华校生朋友谈起甚至争论有关“华校生情意结”的问题。“导火线”往往因为华文报里一些“前华校生”对一位行为富争议性也是“前华校生”的名人推崇备至的无数大篇幅报导。
       一直都想不通的是,也不管读者大众怎么看或对一些“其他人”公平不公平?报章有如“三千宠爱在一身”似的对此人凡事巨细无遗乐此不疲的跟进报导,仿佛此人所作所为都是对的或都是最好的?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于是常问这位朋友:他们这些也算是“饱读诗书”的前华校生为何竟能如此“善恶不辨黑白不分”到这个地步?!都是见过世面报导新闻的媒体人?!他们难道真的不清楚他们自己在做什么吗?!老华校生朋友每次都一口咬定:这就是典型的“华校生情意结”,其中除了某种说不出的“感情”(也是“brother” 的一种?),并没有什么道理可以讲!我就想:这除了“乡愿”,是不是也有点像私会党所谓的“讲义气”?读书(尤其是中文书)读出这样的脑筋和结果,是否比一些没有读过书心智未开的蠢人更可恨?华校落得今时今日的“下场”,也多少因为有这样的华校生?
       今天在报上看到有关本地一所百年华校的庆祝报导,对有关校友而言,所谓“庆祝”,也许也只是一种类似华人传统里“慎终追远”感情意识或“情意结”?但另外又想,新加坡仿佛早已没有华校?若有?也只是一些在老华校“躯壳”上“重建”的所谓“特选名校”?其精神实质早已名存实亡,就连借尸还魂也谈不上?更可悲的,昔日有关华校的种种悲壮历史也渐渐被时代政治潮流湮没消失了,就和我那已被夷为平地只存在照片和记忆里的老家一样?这个不能把昔日激情和价值联系起来的所谓“庆祝”除了提供一个让新老校友济济一堂把酒言欢或唏嘘忆旧的场合,究竟又有什么意义?
       还好不是校友,不然,那种无以言状的失落感又如何向人倾诉?!
22.3.2019

网上图片:昔日的华校图书室。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