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25日星期四

新加坡国歌编曲答问20175月间回应中国人民日报记者俞懿春的访问

Q1 2000年新加坡政府委托您为国歌重新编曲,2001年经过重新编曲的国歌面世。我了解到新版的国歌从原来的G大调降至F大调。可否请您介绍当时接受编曲任务的故事?编曲后的国歌与原版相比有哪些不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聆听或演唱新版的国歌会有哪些不同感受?

A1    有关事件准确日期如今已经模糊,只记得2000年间新加坡新闻与艺术部方面邀请了包括我以及我的老师 - 已故新加坡资深作曲家梁荣平先生以及另外3位专业作曲工作者(里头除了两位新加坡公民以外还包括一位美籍人士,都是作曲博士)到当时位于西部巴西班让港务局大厦(PSA Building)的国家艺术理事会商讨有关重新为国歌编曲的事宜。
      有关会议由该项目顾问陈忠义教授主持,会议最终议定让5位作曲家各提供一首合唱形式的国歌编曲,再由有关项目委员会(?)评审决定最终由哪一位作曲者来担任编曲工作。
       由于个人感觉有关安排仿佛有种竞争的意味,而“参赛者”还有我的老师在内!基于对老师的敬意,我当时就表明态度并退出竞争。
      几个月后,陈忠义教授联络我并告知有关方面第一轮已经选出了2位作曲家,其中没有我的老师,他问我是否考虑再加入这一轮“选拔”?这回我答应了。
       这一轮“选拔”是3位作曲家各提供一首国歌管弦乐编曲。编曲完成后交由新加坡交响乐团演奏录音,再由有关项目委员会决定委任哪一位作曲者来编曲。
      最终我被选上了,具体的编曲工作包含以下各种演奏/演唱形式版本:

1 乐队与混声大合唱
2 乐队与男女声齐唱
3 含女声领唱的乐队与混声大合唱
4 纯乐队演奏
5 简短乐队演奏版(供电台开场收场用)
6 钢琴与混声大合唱
7 钢琴独奏

      之前的新加坡国歌有至少有4个包括铜管乐队以及交响乐团在内的演奏版本,其中也有含有人声齐唱的,但并没有2000年制作的那么多样化。改编后的国歌由于音调低了一个大二度(从GF),一般人唱起来感觉会比较轻松容易些,乐队合唱版本整体音效也比以前更为丰满。

Q2 在您看来,国歌对于新加坡人的意义是什么?

A2    个人以为,国歌对于新加坡人或任何国家的人民都有一样的意义。这是一种乡土的召唤,尤其当你在遥远陌生的国度听到那亲切熟悉的声音时,更令人情感激动。
20.5.2017


以下是中国人民日报记者俞懿春21.5.2017来涵:

潘老师,您好!

我是中国人民日报的记者俞懿春,很高兴与您联系。我在网络上找到您的联络方式,所以冒昧地给您发邮件了。我正在完成一篇稿件,里面涉及新加坡对于国歌演奏和演唱的规定,以及新加坡国歌改编的故事。我了解到您在2000年曾受新加坡政府委托为国歌《前进吧!新加坡》重新编曲。下面有两个问题,不知您是否方便解答?如果可以的话,我能否电话采访您?谢谢您的支持。

Q1 2000年新加坡政府委托您为国歌重新编曲,2001年经过重新编曲的国歌面世。我了解到新版的国歌从原来的G大调降至F大调。可否请您介绍当时接受编曲任务的故事?编曲后的国歌与原版相比有哪些不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聆听或演唱新版的国歌会有哪些不同感受?
Q2 在您看来,国歌对于新加坡人的意义是什么?

再次感谢您。期待您的回复。

祝好
懿春

-----------------------------------
Yu Yichun
Correspondent, Asia-Pacific Regional Bureau of People's Daily
http://www.people.com.cn
Accredited Correspondent, Global Times
http://www.huanqiu.com
俞懿春
人民日报社驻亚太中心分社记者
环球时报特派泰国记者
Mobile:
+66(0)863526027(Thailand)+86-18810776168(China)
Fax:
+66(0)26512939
E-mail:
yuyichun1020@gmail.com
yuyichun@people.cn

As the most prestigious daily newspaper in China,People’s Daily reaches virtually all of the policy makers and decision-makers in all sectors of government, business and society in China. People’s Dailyhas a circulation of more than three million, making it the number one newspaper in China and one of the top ten newspapers around the world. You may reach my newspaper at http://www.people.com.cn or the English website http://english.people.com.cn
Global Times,a subsidiary of People's Daily, mainly covers international news. Selling 1.5 million copies every day, it is well received among young people and intellectuals in China.

附旧文:

也谈国歌歌词

    前一阵子,在海峡时报上有人提出:国歌应该以英文来唱。理由是(据说)有5份之4的国人不懂得国歌的马来文歌词,而几乎人人都懂得英文。所以,用英文来唱国歌会比较有共鸣感。
    其实,对于任何一首歌曲或音乐,无论写作水平出色与否。能否令人产生共鸣感或能否感动人,先入为主,耳熟能详的旋律和编曲配器往往是很重要的因素。歌词,语言有时反而并非最关键(并非不重要),就好像我们听一些外文歌曲或西洋歌剧,常常听不清楚歌词或甚至不懂歌词,也还是会被音乐所感染或感动。
    话虽如此,来到国歌,个人还是认为,无论从精神意义以至感情因素来说,国歌的旋律或歌词都不宜改动。因为:除了马来文是新加坡国语以外,从歌曲写作技术的角度来看,一首歌的词,曲配合就有点像夫妻婚姻关系。原歌词和旋律最初的结合,已同时产生了一种在精神和感情上都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保留旋律,改变或改动歌词或反过来保留歌词,改变或改动旋律,就有如另娶或改嫁,感情和感觉都会有所不同。
    看看以广东话为主要语言的香港,回归中国多年,唱的也还是同一版本(普通话)的中国国歌,既没有人“投诉”,也很难想象“义勇军进行曲”如果用广东话来唱(原歌词),将会是怎样的一种效果?而我们现有的几首已经深入民心的“爱国歌曲”如果改了歌词或旋律,又会变得怎样?
    必须弄清楚和最关键还是:国歌不是一般歌曲或歌剧咏叹调,它是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唱国歌就有如在赞美和誓愿,绝不能在感情上朝秦暮楚,而要抱着从一而终的精神和决心。
    只是据了解,如今包括中年以上的许多国人,一旦问起,都还以为国歌的歌名是Mari Kita 而不知道其实应该是Majulah Singapura(并不好笑!)。或许这才是真正问题(教育?)的冰山一角 - 为何好些国人(5份之4?)十多年在校读书时天天都唱国歌,到头来却“投诉”不知所云?!
    无论如何,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只要有心,就如老友夏帏兄所言:“不懂国歌的马来文歌词?就去学好了”。说的也是,也不是要你背一整套歌剧,只是寥寥几句歌词罢了,有什么大不了的?归根究底,问题其实并不在于国歌,而在于某些人的自我意识膨胀或者就是懒惰。
    最终,不就是一个国民对国家的心意或者态度而已?

23.7.2012
潘耀田博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