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6日星期三


往事只能回味之:

新乐集


       和我的老师已故梁荣平先生有三次作品同台演出。
       第一次是1983年年底,那年轮到新加坡方面主办亚洲作曲家同盟(Asian Composers League)大会会议和创作作品演出。
       之前我还在澳洲读书时,梁先生写信和我“邀稿” ,我就用课余时间赶出一首根据北宋词家柳永《雨霖铃》的词意谱写给弦乐与打击乐的《秋》,也就是当年获得亚洲作曲家同盟所颁发的“入野义朗纪念奖”(Yoshiro Irino Memorial Prize)的那首作品。
       第二和第三次和梁先生作品同台演出是 1987年以后由新加坡演出版权协会PRSThe Performing Right Society Ltd)所赞助的两次“新乐集”(New Music Forum)本地现代作品发表会,这两次的发表会也有陈忠义博士(Dr. Bernard Tan)以及已故曹节博士的作品。那两回我所发表的作品是包括《诗人的冥想》(室内乐),《对话》(双簧管与室内乐)以及旧作《秋》。
       最后一次的“新乐集”是1990年代初由新加坡词曲创作版权协会COMPASSComposers and Authors Society of Singapore Ltd)赞助,那年所发表的作品是《万花筒》(室内乐),其他参与这场演出的作曲家有本地的余远淳,陈灿汶以及来自菲律宾的Francisco Feliciano
        “新乐集”可说是新加坡第一个以现代音乐创作为主的系列音乐会。无论何时何地,搞现代音乐演出都多少要有点傻劲甚至“殉道精神”,这是一条少人走的路,惨淡经营也是可以预期的,无论如何,我们也坚持了好几年。
       对演奏者而言,演奏新创作的现代音乐往往是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劳苦功高负责演奏重任的“新乐集”室内乐团乐员都来自新加坡交响乐团。除了必须感谢新加坡词曲创作版权协会COMPASS多年来的支持,也要特别感谢指挥林曜先生,除了作曲者以外,他可以说是“新乐集”不可或缺的中心灵魂人物,因为林曜努力刻苦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使得“新乐集”一系列音乐会能达到一个较高的的呈现水平。
       现在回头看,在推广新加坡现代作品方面的贡献,也许至今还无人能和林曜并驾齐驱,和本地人才的林曜先生相比,贵为新加坡交响乐团音乐总监的“外来人才”水蓝(或蓝水?)基本只是一种高姿态的口是心非?可惜直到今天林曜仿佛还在“默默耕耘”,不为国家所重用?!
29.7.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