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日星期六


文人风骨 - 从《海滨寄简》谈起

       收拾旧物偶然翻出一本连士升的海滨寄简《秋水集》,蓦然想起小学时代一件如今回想都觉得啼笑皆非的事。那时无心向学,天天只想着玩,有次在一位教书的亲戚家过周末,无所事事穷极无聊的当儿,偶然发现他的书橱里有很多本“海滨寄简”,一时大喜过望,海滨!海边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了,可以游泳钓鱼,其乐无穷也!于是马上抓起了一本“海滨寄简”,一翻之下却大失所望,读来似懂非懂之余简直味同嚼蜡!(怎么一点也没提及有关游泳钓鱼的事?!)............. 直到许多年后再度邂逅,才能领略其中内涵奥妙。
       连士升先生历任新加坡南洋商报主笔,总编辑,新加坡南洋学会理事,副主席以及南洋大学董事等等 …......... 如今重温海滨寄简《秋水集》,除了对其行文思想有着莫大的共鸣以外,也更能感受连士升先生作为一个海外文人的风范风骨!可惜 …......... 此时此地,也只能说:俱往矣 ….........
       或许是个人的偏见,从年轻到年老,读过一定数量的中文书之后,下意识里总以为,作为一个读过书的人,如果道德行为还“不及格”,那真可说是禽兽不如?因为禽兽还有种种反哺念旧甚至报恩饮水思源的表现和明白善恶等等等等 …........... 一些上过学读过书(尤其是中文书)的人怎么品格就如此低贱恶劣?!这点,我对从事文字写作者的要求一般要比艺术工作者来的苛刻些。
       因为抽象的本质,艺术往往可以任凭观众受众喜恶选择,也没有绝对道德上的好坏,因此:一个艺术家只要不刻意标榜或暗示自己是“圣人”,我们可以将其为人以及道德水平和其人的艺术造诣水平分开来看,绝不会将其人道德水平和艺术水平挂钩(就好比人人都同意秦桧是个大奸臣,但也不能因此而说他的书法差劲?),因为艺术品位品味和人品的高下有时是两回事。这点,作为一个“文艺”写作人基本上似乎也没什么不同?但其中分别是:文字是他们唯一能和受众读者沟通的桥梁,而文字往往能直捣人心或暗喻或潜移默化?(就有点像传道?)另外,每一个写作的人都应是人同此心吧?- 为了能达到“洛阳纸贵”的理想,字里行间他们都必须“掏心掏肺”的尽情运用各种技巧手段,若非如此“诚心诚意”,他们的文字也很难发出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火花,只是,如果满纸都是虚情假意的文字堆砌?那对读者受众莫非就是一种有意的误导?!(还记得那位当年红极一时的台湾文坛“心灵导师”林XX ?!)
22.12.2018

图片:海滨寄简之《秋水集》封面,连士升先生照片以及部分内页。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