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8日星期一


教育方向的盲思?!

       上星期六在联合早报上看到读者鄭寒月来函,标题是:“无须太注重考试分数 行得通吗?”。
       文章所提及的问题其实早已不“新奇”了,有些有关论调官方在几年前已经提及了(他们也感觉到“民情”?),只是今时今日民间对教育的观念是怎样形成的?而无论有意无意?“始作俑”者又是谁?就和华文华语的逐渐消亡相似,这种大江东去似的“情势”有可能通过官方企图亡羊补牢(?)的“循循善诱”以及“苦口婆心”而扭转吗?
29.5.2018

旧文 1

淡化对学业成绩的重视?可能吗?

       今天看到联合早报标题“未来经济国际圆桌会议王乙康答问录”的新闻报导。
回答与会者问题:要从小培养创业精神,教育制度应有何改变?教育部长王乙康说:............ 在学校方面,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淡化对学业成绩的重视 …......... 但最终是否能改变这种(重视学业成绩的)风气还是在于家长,我希望家长能响应政府的号召,改变他们的观念。
       平心而论,部长所说也算是“语重心长”,无独有偶,前几年李显龙总理也对新加坡家长说过类似的话:(大意)每一间学校都是好学校!
       问题是:家长也是人,因此除了有着人性里的为下一代争取(求存以及更好的前途?)的本能以外,现实是:在今天的新加坡,没有一张像样的文凭又如何能有较为理想的生活?别的不说,就说从事教育工作,今时今日,你若没有一张学士硕士或博士文凭,任你人品如何高尚以及多有修养学问,又如何可能在小学中学或大学里有一席之地?而文凭无论等级高下,都是需要多年努力求学甚至残酷竞争而换取来的(其惨烈程度往往比古人的“十年寒窗”还有过之而无不及!)。
       经过本地多年来教育政策下的环境,一代代家长们的心态已经养成和定型,情况就和“讲华语运动”的“下场”相仿,最终:“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例如孩子跟不上学校的教学进度要求,就另外花钱到别处去补习)最根本和关键的是,(为了孩子的前途)家长们普遍上还是很现实的。最悲哀的,这种种和原本应有的追求风牛马不相及或甚至背道而驰!(例如有学生在考试完毕之后,烧掉所有的华文书以示痛恨!)
       其实,如果家长真的希望孩子们的成长和教育环境有所改变,他们需要的不是部长的呼吁,而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 从根本上去解决问题,这也是有关部长的责任所在。只是劝人们“淡化对学业成绩的重视”或说“每一间学校都是好学校”都是苍白无力和不接地气的说法。试想:当人们遇到灾难,集体面对生死关头时,你不能具体提供逃生门路,只是一味劝人不要争先恐后,会有人听吗?
25.1.2017

旧文 2

文凭不重要?

       近日有政府领导人劝人们不必太在意文凭的高低大小,引起了坊间,媒体以及网上的一片议论。
       在和政治息息相关的现实里,有许多事往往是“此一时,彼一时”的,有关文凭的问题似乎也如此。
       本来,上学最大的目的首先应该是学习做人的道理,再者是求取知识,学得一技之长以便日后能达己达人以至为国家做出贡献。这些老生常谈似乎早已是过时的陈腔了,但道理还是很真实明显的。
       只是,道理归道理,现实归现实,因此:要说服人们,让人们相信文凭不重要(或不是最重要的),就有如之前有领导人希望人们相信每一间学校都是好学校一样(也和要让人们接受之前所述的“老生常谈”一样,简直就像“天方夜谭”):在此时此地,今时今日还是有巨大的难度的。这其中最主要还是一个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一种普遍性价值观的问题(问题或也不限于本地,由于当今世道艰难,竞争惨烈,在亚洲以至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如此,从某个角度而言甚至古今亦然?)。例如之前的教育价值方向,“精英”观念,对大学排名的关注以及职场普遍的(“优质”)文凭至上等等观念,都是令人不可忽视的“硬道理”。
       有关领导人希望人们不要太在意文凭的高低大小,或许是出自一片好意,但突如其来的急转弯,一不小心会不会弄成一个“爱你反而害了你”的后果局面?毕竟最终要面对生活现实的还是人们自己。而现实往往是:除了文凭的“大小高低优劣”,和各种起薪,薪额,升迁考量有直接的关联以外(谁不想多赚点钱?),试想想:当一个公司主管在挑选新职员时,如果两人能力,素质相仿,但文凭“含金量”有所差别,公司主管会可能选择文凭比较不亮眼的那位吗?
       就今日的教育大趋势以及风气,悲观一点来看,有些人在经过多年的“学校生涯”之后,如果连张文凭(或像样的文凭)都没有,那还剩下什么?!
12.9.2014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