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星期日


添花? 送碳?

       今天有FB朋友传来一则报纸报导,才知道有个老友全家上了副刊头版。朋友孩子的成就固然实至名归可喜可贺,只是想起一个多月前有位本地老画家的际遇,又令人悲从中来!该老画家已经高龄76,也擅长画本地题材的作品,早年曾经是本地著名先锋画家张荔英Georgette Chen 的学生。老画家如今单独住在直落布兰雅的单房“老人组屋”,对于画画还有如老骥伏枥一般热衷,多年来一直在计划开画展,终于找到一个画廊愿意为他开展,由于经费有限,他试图联络报馆给他作点访谈或宣传,结果一直到画展之后都没有任何回应,最终,他努力的结果也可想而知 ............. 也许,报馆没有义务为一位没有什么名气的画家做宣传,就算他是建国一代也无济于事?不明白的是,为何报馆却往往可以时常为“自己人”作“免费宣传”?这也令我想起了下面的这篇旧文 ...........

真实?慧眼?

       前几天在联合早报上看到潘正镭先生获得法国国家文学暨艺术骑士级勋章。今天又看到了早报副刊“现在”封面的全版报导,还附上著名中台诗人作家艾青以及柏杨的照片以壮声势。这令人不由想起前任联合早报总编辑林任君先生所说的“胜之不武”(注)以及柏杨先生著作里常看到的一个词眼 -“窝里捧”。
       有关报导的大标题是:“创造真实 报道真实”。
       每个人所面对的“真实”以及每个人对“真实”的见解以及程度都不同。更何况:所谓“真实”或许还有“绝对”和“相对”之分,就不知道大标题指的是哪一个?是“创造”出来的“真实”还是“真实”里的“创造”以及“报道”?而报纸的报导都能保证绝对真实无误?
       个人无意怀疑潘正镭先生的成就或追求。但由于经历了许多,对于“内涵”复杂的媒体(报导),就有如对待小提琴里的标签一样,往往只能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
       潘正镭先生在访谈里说:“艺术也不是排排坐吃果果。在照顾大局上,也需要有眼光与胆识去发掘哪里有最亮的星星 ,让它发光…………….”潘正镭先生又说:“我们很容易评断古人,或远离我们的作家文人(真的吗?!),但当要近距离判断与我们共同生活呼吸的艺术家,就很难理性看待(?!)。越是靠近,越看不清楚(绝对吗?会不会因人而异?),这间中(中间?里头?)需要慧眼,才能越近越看得清晰。”
       看了上述语录,令人感觉潘正镭先生不像是个报人,更像是个“艺术总监”,艺坛大局还有赖于他的眼光与胆识。本地的艺术家要上“他的报纸”也都不免要通过他的“慧眼”(如今又要通过谁的“慧眼”?)。
       个人对“慧眼”的理解也和潘正镭先生略有不同 ,个人觉得:“慧眼”不是近视眼或远视眼,视力只能局限于某个距离,真正有“慧眼”的人是不受时空距离影响以及理性,感性的拘束的。
       一直不明白:报业控股属下的报馆作为一个商业运作机构,为什么可以常常为“自己人”作“免费宣传”? 记得前不久早报也有三位新加坡国家文化奖得奖人的报导,三位加起来也不过是相等于潘正镭先生这回报导的篇幅。 是否潘正镭先生的艺术成就和他/她们三位加起来相等? 这究竟是现任“慧眼”的判断?或是“距离感”在“作怪”?
       注:林任君先生曾自言从前在星洲日报任职时不愿利用在职的方便在星洲日报投稿。说这是“胜之不武”。

30.6.2019/8.11.2012

网上照片:画家Patrick Teo 和他的作品,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Eagles-eye.com.sg 欣赏更多他富有早年本地生活气息的作品。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